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投稿】論孟棄留疏

文\自由基


  它令很多人十分排斥,卻又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許多人將它奉為圭臬,卻又因此侷限於狹隘的視野;它令我們又愛又恨,我們卻又不能缺少它;它是論孟,一股建構我們傳統穩定社會的力量,卻又箝制了社會多元創新的可能;它早在兩千多年前便確立了以人為本的中心思想,卻又背負著綁架知識分子的重罪;它是中國社會的中心支柱——儒家。

  由於有人認為最近社會普遍「道德淪喪」,亟需重振品格教育,於是搬出了儒家這套理論,希望使的人人更加「溫良恭儉讓」;只是有很多人認為儒家所闡述的為人處事原則已經與現實社會中脫節,完全照書上做可能流於愚忠愚孝,而且似乎太過於食古不化;當然,更多人擔心的,是論孟這樣的儒家思想「會不會變成考題」!至少在大家「以為」升學壓力很大的情況之下還要學習更多的東西會使學生們反彈(即使它一直被列為必修教材);最後,居然還有政客認為我們不應該學習這些東西,因為這明顯就是在把我們「中國化」;反正,每個人各有各的立場,但不論如何,論孟,也就是儒家的思想,依然有存在的價值。

  儒家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樹立一個知識分子的典範,有所不為的風骨,可能聽起來令人難以接近,其實,不一定要完全死板板的按照古聖先賢說的話去做,畢竟時代背景不同難以完全複製,還可能流於假道學,不過,儒家提供了一股力量,制衡社會上日益擴張的功利主義。蔣勳在《生活十講》中提到,如果一個人只有單一的信仰是危險的,對功利主義的盲從就是一種危險的信仰,台灣社會需要一股力量來制衡,儒家是很好的選擇。
  
如果只有儒家的道德,社會將不會進步,因為儒家其實是不鼓勵創新的;但如果只有功利主義,社會會變成一個沒有人性的……怪物,或許除了儒家之外,我們可以選擇其他的力量來制衡,但我們應該要想想,當社會大眾還陷入人情的泥淖中而無法接受西方理性思想,或是完整的宗教觀,是不是沒有其他辦法來抑制功利主義的擴張呢?社會需要的是儒家思想的制衡,而不是照單全收的遵守。有人認為這樣的教育不符時代潮流,而且可能會變質成愚忠愚孝,或是洗腦教育;其實不需要這麼擔心,想想看戒嚴時期的學生從小被灌輸反共復國的思想,但到了現在好像也沒什麼人如此認為,既然他們沒問題,那他們的下一代也應該不會有問題,為什麼對台灣未來的主人翁這麼沒信心?更何況真正的洗腦是你根本不會察覺出來的;如果對這點有疑慮,或許還可以多介紹一點中國各家思想流派,平衡「獨尊儒術」的問題。

  台灣社會中很矛盾的地方在於我們不能沒有我們的文化母體,但是有極力擺脫它—中國。當然,躺著也中槍的儒家又無辜的被捲入政治。只能說因為政治上的糾紛而拋棄其所有優秀的歷史文化和傳統,無疑是因噎廢食,捨本逐末;「台灣的文化本來就是中國文化的一環」,即使連台語也一樣,在台灣已經很難找到一樣東西沒有中國文化的成分了,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大概只有原住民文化吧!但是有人真正重視過他們嗎?大家還誤以為台語是完全本土的語言,為什麼鄉土文化教材幾乎獨尊台語?原住民才是真正的本土文化啊!一副會講台語才能稱作台灣人的樣子,真想奉勸那些炒作的政客,想當真正的台灣人,去學原住民語吧!台語又沒有文字,還敢說使用漢字就是親中,真是無聊到了極點!

  很多人可能都誤會了,其實儒家的思想從來沒有在台灣這個社會消失過,也沒有式微,只是變質;道德本來應該是約束自己的界線,現在竟然被扭曲成攻擊他人的利器(電視媒體上有很多我就不說了),學習儒家只是恢復它們原本應該有的樣子,因為它們的思想依然深植於人心。

  或許你認為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或許這是對烏煙瘴氣的社會注入一股清流,或許這是一股制衡的力量,用來制衡擴張的功利主義,但我要說的是,每個人心中都一定要有一套標準,用來衡量「理所當為」,與「理所不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