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目錄】第七期 目錄




【第七期】編輯室的話、封面故事、工作團隊、感謝


專題



投稿

【投稿】繡名字與否-提案之問題與解決方式探討

繡名字與否-提案之問題與解決方式探討

陳俊臣



我是雄中學投運動的發起人,而這場運動至今達成了第一步:投了三個案子的票,而我這篇文章試著用三個層次來探討『繡名字與否』這件發生爭議的提案:依次是『提案本身問題』、『現階段我們(學投運動)遭遇的困境』與『解決方式』。

除此之外,我重申是以學投運動發起人的角色在寫這篇文章的。



 1. 提案本身問題

大家很明瞭,這次提案的提案主文是「雄中生為男女合校,為達性別平等之目的,應否全體學生皆於制服繡上姓名?」

首先,我必須很誠實地說,這次都是我們提案的,所以我們自己很明瞭,這提案的目的是讓大家都不用繡名字。很明顯的,一旦我們公投程序通過”大家都不用繡名字”這個決議,那是既民主又自由的最佳展現。

然而,提案人的用字出了非常大的問題,我們在搞的不是鳥籠公投,而是針對一個有外在NGO、教育部不斷對學校施壓的議題,進行的低門檻投票表決。如果是為了『不繡』,其實簡單寫個『是否支持廢除繡名字』就好了,這樣若提案成功通過,目的就達成,若提案不通過,至少可以說是維持現狀,若提案未達門檻更不用說,什麼都不用討論。

但今天的提案是『是否都繡名字』,還很畫蛇添足的加上『為達性別平等』,我不是放馬後炮,而是事實上我也是今天投完票才驚覺這個提案問題會多麼嚴重。首先,若是這個提案否決,到底你是要維持現狀呢?還是要硬凹說我們應該都不繡呢?之所以說這是硬凹,很明顯的因為你的提案文加了「全體」兩字,而「全體學生皆」的相反顯然不是「全體學生皆不」,而是「部分學生隨便」。

再來,今天最慘的狀況發生了,投票通過了,現在你該怎麼辦呢?稍微有點概念就
會知道,繡名字根本就是一種對隱私權的侵犯,它不可能跟學生權利、自由開放站在同
一邊,支持他的理由稍後論述,然而雄中的學生無論如何,終究是投下了這個隨便想都
知道是多數壓迫少數的結果。你信奉的理性進步落空了,他們畢竟沒有走穩,在我們畫
出來的爛繩子上跌跌撞撞走不到正確的那一邊,我們號稱先驅卻被自己信奉的打了狠狠
一巴掌。



 2. 現階段學投運動遭遇的困境

為什麼大家會投下支持都繡的這個意見呢?讓我再多論述一點。

首先,這不是我在說的,多少人今天投票都PO文寫下「雄中民主奇蹟」,這種感性上的宣傳我們完完全全成功了,這時候你想大家如何看待每個提案?感性是會淹沒的,尤其是這種第一次、首創、前所未有的驕傲感,會讓投票的人看著這份提案,心裡就想「民主耶!」、「對!男女平等」,最後就是「支持民主,我一定要投贊成!」,然後也許蓋完才醒悟而徹底後悔。一方面可以看出,雄中的同學(包括我自己)要完全保持頭腦清晰的理性,絕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另一方面則可以看出我們可恥的地方:我們做出了不當的提案,在大家感性上跟著我們的時候,把大家徹底領錯了方向。

當然其他投贊成的理由就跟校園保守師生一樣,什麼繡名字保護同學啦、什麼我們都繡了你們吵屁吵阿,都不用再多說,除了無腦、迂腐之外,也只是回過頭打學投提案的我們幾個人的臉。這是投票結果第一線帶給我們的困境,還沒結束呢。

大家都知道那個『高雄中學學投推動與關注小組』(https://www.facebook.com/ksstudentvote)是我親手栽培的,大致上也代表我們學投運動的立場──支持學生投票結果,支持民主,監督校務會議是否通過我們投票的結果。

糟糕,那當我們提出屁大家又投出屁,我們這下要站在什麼立場?

我有聽說教育部已經發函要各校規定「男女都不要繡了」,如果這屬實,學校會聽我們的還是教育部的?當然是教育部,好,那我們要抗議嗎?不抗議嗎?

這下死了吧。



 3. 解決方式

我千想萬想只有一種方法,但我必須先說,首先以上的文章絕對不是在批評提案者,這是試辦,難免大家有疏漏,老實說要不是越鬧越大,這件事也不會疏漏地這麼嚴重。除此之外,我是用運動發起人的立場來提建議的,而不是完全代表組織。

我的想法是,透過組織內的討論,看能不能共同提出一份聲明,也就是「我們承認提案的疏漏,但也絕對尊重民主程序出來的結果,兩相權宜之下,我們將放棄今年對此第一條提案的監督,也就是不會再討論與追蹤這個提案的後續進程。校務會議是否通過本提案,以及通過與否的結果是否公正民主,我們都不再發聲表態,而把此發聲權留給更大眾的多數同學。」

今年的投票沒有完全走過程序,它是沒有公開提案的,也因此我們對外是稱為「試辦性質」。雖然我們已經在這一點上被學生方面看輕很多,甚至也有可能被老師或同學完全稱作胡鬧,但沒辦法,我認為我們必須這樣處理,被看輕的以後用實際作為再彌補吧。

另外好好想個辦法以後搞出個公投審議會來,讓他們可以為提案提點意見再說,或許真的好一點吧。


(註:後來組織內部並沒有達成這個提議的共識,所以最後並沒有要發布聲明或任何動作,但我想這是一個促進大家思辨的過程,學投制度再好, 要延續下去也需要大家的思考力一同來改進、維護。 )

【投稿】美麗新世界讀後思辨

美麗新世界讀後思辨

NASY



看完美麗新世界大概第一個衝擊的想法都是這樣:人類的進步是一場空嗎?

很明顯地這本小說到最後是一場悲劇,悲劇的根源在於人的自由被集體感剝奪殆盡,而這份集體感又源自於尋求安定、尋求安穩富足的慾望被極大化。這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一個烏托邦式的悲劇,不但衝擊到了科技進步、文明前進等觀念,更嚴重的是,它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昭示著基本人權之可笑?彷彿我們追求的人之溫暖飽足、免除病痛,都是一種自欺欺人的遊戲,是往人類自毀前程的不歸路前進,真的是這樣嗎?

我思考著這個問題,又進一步探討所謂喪失自由的根源,才逐漸發現一切並沒有那麼悲觀。小說中的所有人都被生物制約,一開始就在實驗室中長大,在無數不停放送的錄音中成長,並因此幾乎無法在人群中找出獨立突出的性格,而反觀世界元首,他雖然是這邪惡烏托邦的代表,是這群「文明人」中的「文明人」,但他卻是讀了滿滿的莎士比亞、聖經、哲學書籍等等之後,才做出這種選擇的,相較之下他是自由的,因為他是有選擇的。於是乎,真正造成悲劇的根源應當是在生物科技上的那套技術,把人最原始最根本的意識徹底的改造劃一,弭平所有人類應當有的獨特性,只為了安定的世界。

的確,要是沒有實驗室寶寶,要是小說中的人們依然胎生而依循自然的基因法則,或者說寶寶生下來後要是沒有那些改造嬰兒意識的制約過程,這整個小說中的世界必然會有「多元」存在,意識只要真真實實地源自人的內在,無論掌權者用什麼高壓方式消弭文化,都一定會有繼續傳承各種文化下去的人,不可能像書中烏托邦這樣永遠讓舊語言、舊書不見天日,永遠讓人們像蠢蛋一樣活著到死。

而我又繼而延伸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是,那依我們現今科技的墮胎技術,是不是也是一種用生物科技手段單一化的過程?從動機來看,它是生母們的自由與權利,從結果論來看,也有學者用數據肯定它對犯罪率的降低(蘋果橘子經濟學),那麼,它算是人們「挑掉養不起或養起來也會變壞的、挑掉殘障的,留下生下來保證幸福快樂的物種」的過程嗎?如果看起來是這樣,那我們是不是也同樣用生物技術把人們單一化,也因此 陷入邁向烏托邦的深淵之中?但話又說回來,這是某種程度上對個體的篩選,而且不是國家或政權強迫的選擇,而烏托邦最可怕的是那種對意識的改造,看起來似乎與墮胎大相逕庭。可是會不會我們其實已經走向相同的意識形態了?會不會已經踏出那危險的第一步了?

第二個問題是,我們現今的意識還是自由而未被改造的嗎?當許多左派書籍不斷抨擊資本主義的廣告模式是一種洗腦,我開始反思人在這其中是否還有選擇的自由在,是否已經被灌輸著「二三十歲要結婚」、「跨國餐廳真好吃」、「新好男人應當如何」,甚至是更深層的「性交模式應當如何如何」、「男/女個性應較如何如何」,而這些是不是也是踏向制約的第一步?是不是也快無法回頭了?

我猜,要是依照書中的描繪,追求安定與劃一會帶來悲劇,那也許保持著自我的堅持,容忍多元的衝擊甚至衝突,將會是新時代更正確更可靠的價值觀吧!

【投稿】核四議題上的公民行動

核四議題上的公民行動 

莉控



我不是個電機學者,不是個能源研究員,因此,面對核能議題在台灣之存留,我保持觀望,我不了解核能的全貌,不了解台電、綠盟等數據資料使用上的範疇、文字遊戲,是如何導向不同的論點,畢竟我只是個普通的社會組學生,偏向自然類科、專業性質的核能議題,我選擇聽大師們一次次實際面對的言語辯論,再做判斷。

太陽花學運爆發後,各地狼煙四起,為反核四、反核、公投法修正等議題持續抗爭,流血流汗在所不辭,而4/22開始,林義雄先生更為了「落實民主,停建核四」,而進行無限期絕食,一次次的衝撞、路過中正一、路過忠孝西路,更使自學運後開花結果的社會運動,再再衝擊傳統常理的「服從」,有人覺得非常合理,依然有人覺得很反感,認為職業學生無事可做,遊手好閒,浪費國家資源。

我想就林義雄先生絕食一事進行探討

或許部份人們會認為,林義雄的絕食,是在以自己的聲名及威信,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激化煽動大眾對核四反智的想法,促使愈來愈多的人自殘絕食。

將這個論點拆開來看,你今天反核,是出自潮流,還是出自自己理性的決定?若你認為是反核出自反智潮流,反省點我認為絕不在受鼓舞的人民,而是持正方立場的「沉默聲音」,基於政府方立場的「權力階級關係的謬思」,認為反智,除了作為失敗主義者嘆息外,你們做過什麼?反核走上街頭捍衛自己的聲音,但持擁核方的你們,卻無曾站出來向社會大眾傾訴,核能才是王道;而作為官員,更該知道自己的權力是上對下的不對等關係,你們的立場,是強而有力的去說服你們心目中的反智民眾,而不是一臉官僚的高高在上,甩都不甩所謂的在野黨與抗爭民眾。我認為服貿連連被打臉的座談會是好的,這更讓我們的人民見到政府面對服貿協議的無力與疏漏,若如蔡正元委員僅存的駕車逃逸能力,這樣的代議民主,便宣告失靈,而做為取而代之的民粹主義、草根民主,即使內容偏頗在你們心中反智,作為菁英的你們,可曾思考過自己壟斷的能力與學識,能否對得起我們的人民?你們何以願嘆代議政治受破壞的現況?

再者,我認為林義雄做的事是雷同於印度聖雄甘地,以歷史作為借鏡,依反方的邏輯,在民族主義鼓動之下,印度聖雄甘地為了「強迫灌輸自己意志」,謀求印度獨立而絕食,他不能代表全民,他在強迫他人接受自己論點,他反智。

我認為,就訴求而言,人人皆享有言論意見之自由,包含絕食(我們應該沒有禁止絕食法吧),但就一個與我們權力不等的政府而言,政府能不能與絕食者進行溝通?折衷訴求?我認為沒有一個絕食者是無法溝通的,哪個人想餓個超過三天,絲毫不動搖初衷意志,得被強迫灌食?實務上,甘地是半成功的,多次絕食下的印度,民族主義之覺醒,多次罷工與兵變,成功達成印度獨立的遠景,就主動行使絕食權的甘地而言,持印度統一的這項訴求的成功是渺茫的,它關乎人民意志,以及本身論點的真實與謬誤的可能,方式及訴求錯誤,最後結果亦有可能是無力憾天,以此立論,能證明林義雄絕對不會改變訴求嗎?關乎人民、關乎民意、政府溝通,哪個智障看到沒人支持自己邏輯又出問題,還堅持絕食?

最後,你願意為了核四問題無限期絕食嗎?你有這樣的勇氣去落實無限期的絕食嗎?它永遠不可能變成大家來絕食,這只是個滑坡的謬誤。

公投盟衝撞事件,或許帶給越來越多人難以啟齒的無奈,「怎麼社會這麼亂」,但不得不認清一個現實,鷹派的行動,往往會帶動鴿派從事改革,這份衝撞,出自部分人民意志,但卻也最能體現民主的價值──無保留的捍衛言論的自由,衝撞違法,要殺要剮隨便你,但一句「警察很辛苦,千萬不要抗爭」,我認為,這正是阻絕社會改革動力的活水,若你認為警察勤務並不合理,請支持警察仿照國外籌組工會,面對政府、面對握有不平等公權力的持槍打手們,衝撞或許是最為有效的抗爭手法,至於社會運動的抗爭手法與力度,因人而異,但這絕對不是否定唯一真理的原因,持一句否定,正在促使我們這個腐朽的社會倒退回封建社會。

核四之後,還有一卡車的議題等著在電視發酵,懼怕或是拒絕聆聽或許是種決定,但請不要潑我們冷水。

【投稿】學生運動

學生運動 

武陵高中 溫秉衡



以前我們的社會一向對政治冷感,法國大革命偉大的成就之一便是政治日常生活化,遊行、罷工是法國著名的日常活動之一,對不公義的反抗決心彷彿溶在法蘭西民族的血液之中;我們的公民卻以沒有政治立場為豪,視不沾染政治為清高,對各式抗爭感到不耐。斥責野草莓假中立,對反媒體壟斷無所知悉,痛罵清大學生陳為廷備詢蔣偉寧沒禮貌、丟劉政鴻鞋子不理性,對臥軌的關廠工人喊道︰「開車,全部壓死!」

為什麼會這樣?是什麼造成社會的冷漠?

戒嚴令、動員戡亂臨時條款、修改前刑法一百條與懲治叛亂條例,時代背景讓社會有對政治噤口的慣性,文化思想中沒有人權觀念、民主理論與法學知識貧乏,只有空洞的道德觀與服從心態。我們還沒完全習慣民主,我們習慣的是一邊高喊民主,一邊踐踏民主。我們放任政黨坐擁動亂時代不當取得的百億黨產,把用黨紀綁架立委的違憲行為當作常態,把禮貌當作抗議正當性的評量標準,有社會運動造成社會動盪的觀念,有違法抗爭就是該死的心態。

公民們終於在去年夏天的洪仲丘案打破這缸政治死水,透過軍隊腐敗的體制,高官們的荒唐演出,新舊媒體的不斷放送,組織了規模空前的公民自發性運動,非戰時軍事審判走入歷史。

今年三月,一群才剛獲得投票權不久的學生,為了抗議立法院強行通過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他們衝入國會,占領議場,部分學生還試圖占領行政院而被流血驅離,「路過」台北市中正第一分局,除了獲得社會高度關注,也引起許多批判。

梭羅說:「難道公民必得將良知交給立法者,自己一分也不留?若此,人有良知何為?」這是公民不服從的精神,但我們國家多數世代受的是三民主義教育而不是公民教育。許多人對抗爭的接受度低,對違法抗爭的接受度更低,一碰到抗爭的激烈程度「超過底線」就會現出原形,卻對政府的惡行惡狀充滿包容心。包容總統、閣揆的跳針回應,包容警察執法過當,包容警察局違憲宣布不再許可特定團體的集會申請;覺得鬧太久學生該回去讀書了,覺得違法被打就是活該,覺得路過分局行徑囂張,是群眾公審、民粹行為。我們或許會感到失望:「我真的不懂為什麼你們對掌權的人這麼寬容,對於沒有權力、一路被壓著打,一路想要提
出事實的人這樣嚴苛,這什麼社會?」──陳為廷,2014年3月24日。

然而,法國在大革命兩百年後才真正嘗到民主的果實,德國曾經付出納粹帶來的慘痛代價,英國走過大憲章、牛津條例、權利法案……而台灣才解嚴未滿三十年,不到二十年前我們第一次總統直選。喚醒公民意識,建立穩固民主本非一蹴可幾,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失去信心?

【藝文專欄】白米炸彈客

白米炸彈客

著文:林于珊 歐螢嵐


【人物概介】


 死因仔——楊儒門在外面賣冰時遇到的一位孩子,同樣困苦,下有三個弟妹要養。後來把他交給攪和角去養。但令人傷心的是,他因為倔強,不打電話給攪和角,感冒發燒了好幾天,不就醫,最後就這樣死了。這件事給楊儒門很大的打擊。

攪和角——楊儒門童年時期的好友,開頭與楊儒門的關係到後期逐漸生變。他說他是搞革命的,他在最後時感覺得出來他的內心是糾結的。他提醒楊儒門現實的殘酷,而這似乎也推了一把。在這齣電影中是個有點糾結的角色看不下去楊儒門的天真,同時又厭惡這不公的社會,不爆梗,是很耐人尋味的角色,詳請看《白米炸彈客》=)



【電影簡介】

農業瀕臨滅絕的年代,他用自製的17顆白米炸彈,企圖喚醒政府的良知。

「沒有人是天生要讓人欺負的!」
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台灣以農立國,短視麻木的政府長期以來卻犧牲農業,勾結財團與地方勢力,追求短期經濟利益的發展。
為了喚醒官員和人民的冷漠,沈默寡言,來自彰化二林的農家子弟,秘密製作、放置17枚「炸彈」,地點遍布各地,引發各界震驚!媒體稱他「白米炸彈客」,他是楊儒門。

「炸彈勿按。一、不要進口稻米。二、政府要照顧人民」斗大的字樣貼在飲料包上。

楊儒門從小與阿公阿嬤在彰化務農,農田對他們來說是這一生僅有的財產,也是世代不變的信仰。然而,政府為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哄騙農民休耕,原本賴以為生的農田變成政客與財團交易的籌碼,綠油油的良田沃土變工業區。楊儒門看著艱苦一輩子的祖父母,到頭來一無所有。

他投書各大媒體,希望藉由媒體的力量報導台灣農民的困境,卻注定石沉大海。

他奔走拜訪各級政府,卻處處碰壁,被官僚體系相互踢皮球、推卸責任。

體制內的改變已然無望,楊儒門知道,唯有革命,才能為台灣的農業找到未來。



【電影評析】

整齣戲一開始以楊儒門自己的心聲為旁白。一開頭他就說了他在尋找江湖,江湖究竟是甚麼?他不是一條江也不是一座湖,他過了很久以後才了解江湖就是現實。

是誰逼他踏上這條不得已的道路?是政府、是大環境、還是漠視的人民?我認為都是。所謂江湖,流離,不得已。已試過多次正當管道,卻無人關心......我們反思,對於農民,我們似乎少了些關心。一些問題包裝在巧語下,我們容易不去注意它。聞報的報,我們看了罵一罵,然後呢?這條訊息就被隱沒在茫茫資訊中了,然而問題仍在。政府作為人民生存的幫助,固然該去關心他,縱然無法解決全面的問題——輔導轉行,我想這是可以做的。其實很納悶,政府部門運作的程序到底是怎麼走的?那一張張的請願書最後到底流向哪裡?它旅途的終點有人等著它嗎?希望農民的聲音不要就此傷逝在風中。
       
來談電影中特別的地方(文章中有透露劇情)
這齣電影特別的地方是它的段落安排──每一段落配著一個當時的時事:總統大選、農民抗議。時間軸的安排,看得出楊儒門想透過各種正當方法尋求途徑去為農民發聲、表達他的訴求。但是「政府無能啊!」,各種開發案,造成他阿公阿嬤總是擔心著自己的土地被政府收走,「不種會被收走,種下去又不合」,稻米賤價賣一個很低的的價格了,但造成情況更嚴重的狀況是攪和角的爸爸──某個立委,逼迫他的阿公繳出貸款「那些億來億去的董阿你們不討,卻來找一个困苦的農人討?」,他還說「農業是沒落的產業,蓋個工業區,增加就業機會不好?」,阿公的農地被倒廢土時,那幾乎是絕望的臉,「政府要拿就通通拿去好了」......不得已,只好製作炸彈表達他的訴求,該怎麼說,他是被關了、出獄了,而這代價同時也成功引起社會關注。

視角方面,在開始做炸彈時,導演把它分成兩個他,兩個他的互相詢問,可以看出他內心的想法,而被捕後,他朝著另一個他微笑。這微笑,似乎含著對於議題中被關注的成功意義。劇情連接方面,新聞的播報,從頭到尾都是連貫的,總是電影撥到農民困苦時就加一個慶祝新年活動進來,是代表著歲月的流逝,但總感覺有著諷刺意味——政府官員如此歡樂,而農民的生活卻沒有好轉,兩種對比,會加深感觸。

後期的旁白,他一直重複這句話:「我一直在尋找.....。他仍在尋找方法,期望終有一天,農業得以受重視,農民得以改善現狀!

【雄女專題】課綱微調

談歷史課綱微調—— 究竟在爭什麼? 

撰:林于珊、林筠喬、陳妍捷、陳怡瑄、張又臻、歐螢嵐(依筆畫順序) 


教育是文明的進步,是國家的根本,是人類的進化的渴求。 

一個世紀前日本在台灣開辦了基礎教育,歷史中的意識成為了皇民化時代下的手段。二次世界大戰落幕後,中華民國成為了台灣的政府,高中歷史課綱一律由國立編譯館訂定,採行「一綱一本」制度,在『黨即是國』的威權體制下,那時的歷史沒有臺灣只有大中國,那時的意識沒有本土只有反共。6、70年代後本土意識抬頭,民主意識高漲,各界對於教科書質疑聲浪越來越多。 

在民選第一任總統後,主張「同心圓史觀」的杜正勝被任命為教育部顧問,而高中歷史課綱也在八八課綱(1999年)實施後,脫離國立編譯館時代走向『一綱多本』, 臺灣史在高中課程中則從中國史邊陲走向核心。第一次政黨輪替後,修訂了一次九五暫綱(2004年),出現了過度去中國化、臺獨的意識形態和政黨輪替便要課綱輪替的爭議。2006年歷史課綱再次修改,之後推行九八課綱(2009年)。第二次政黨輪替(2008年),本意沿用九八課綱,而執政黨在選舉前提出的政見在『教育制度』上說法不一,也引起了許多輿論與爭議。歷史繼續沿用九五暫綱,直至一零一課綱(2012年)實施。八八課綱後看來每個課綱都出現了關於意識形態的問題、程序正義的問題、以及政黨輪替便要課綱輪替的爭議。這次的一零三暫綱(2014年)不外乎也出現了這些核心的議論點。 

以下是關於一零三暫綱的事件時間軸。




姑且不論究竟課綱中微調了那些字句,較大的爭議點在於由課綱解釋出來的歷史、歷史課綱的中立性與否以及這樣的課綱將帶領我們往更加遼闊包容還是偏頗狹隘走去,而還有一點便是修改課綱的過程到底有沒有黑箱? 對此我們訪問了幾位站在教育前線的歷史老師,就「對課綱微調的看法」、「教學上的想法」、「程序上的問題」等方面切入。




【訪問一】採訪老師(匿名)

88課綱以來,每個課綱都有爭議 
T:就教學難易度而言,88課綱比較適當。相較於較死板的部編版課綱,88課綱較為革新,但論及客觀,再中立的課綱也無法說服本身有立場的人。

對於程序方面 
T:公聽會只具形式,並且參與微調的相關學者,都不是歷史學者。程序的合理性、合法性若不是按著既定規則走,很容易就會遭到質疑。至於若下次政黨輪替就又再改課綱,如此就是被政治掛帥的人所利用了。

對於教學方面 
T:95課綱以後都不好上(但並不是漸進式的越來越不好上),困難的點在於要迎合政治認同,而這樣的教學內容不是教學專業的產物而是政治專業的產物。在教學、學術上會保持中立,讓學生能自己去發揮,而同學也都自有立場,不至於會全然受課本上影響,畢竟環境的影響還是遠大於課本內容。 

對於課綱微調、用字方面 
T:第一線教師的感受與修課綱的人不同,對教師來說,一方面趕進度、一方面會就大觀念來講課,不會特別去強調課綱上的枝微末節,課本怎麼來怎麼上。但對修課綱的學者來說,可能考慮到課綱是課本基礎,課綱的任何用字都會引導並影響學生想法。

對於杜正勝的同心圓理論
T:理論上是合情合理,但沒有人規定非得從中心向外學出去,每個人感興趣的點並不同。而若要一切按理論來,就會變成了一種思想控制。




【訪問二】採訪蘇美月老師

關於程序方面的爭議 
師:那些委員都不是屬於歷史學領域,而且公聽會也在倉促的情形下舉辦,連歷史學科中心都不知道微調內容,所以程序上面引起很大的爭議。

關於微調的方向 
師:因為歷史本來就很難秉持意識型態,對於”政治正反意識型態”我覺得基本上不要太偏頗我都可以把它當成是一個資料來講(但不是一個定論),然後從這個資料裡引導學生去思考為什麼會有這種史觀,所以只要不是很偏頗或是錯誤百出我都可以接受。

關於政黨輪替與歷史課綱微調的影響 
師:一定有影響,若是民進黨執政後可能會再把台灣史觀調回來。學生普遍覺得沒有太大差異(例如鄭氏與明鄭都代表鄭成功。) 

師:明鄭包含一個明朝,認為說台灣是屬於明朝的領土,也就是中國的領土藩屬。而鄭氏時期就是把台灣當成一個獨立的地區。台灣在這個時代裡面都希望是用自己台灣人的觀點,而不是用中國歷史去看台灣歷史。所以爭議性是在於用一種比較傳統的史觀在解讀歷史。但畢竟現在的考試也是考資料的判讀而不是認同什麼史觀,因此學生才會覺得沒有太大差異。

關於課綱調整用字
(例如:日本統治→日本殖民統治;鄭氏時期→明鄭
時期;接收台灣→光復台灣等。) 
師:這涉及到歷史教學的目標是什麼,其實今天不是說用台灣史觀或者是中國史觀在教學,反而是可以用微調之後的標準當作一個歷史的素材來教育學生,因為教歷史並不是要每次政黨輪替後就給學生另一種史觀,而是要教學生思考這些史觀背後的原因及它的目的是什麼,而不是灌輸他們某一種觀點。所以對我來講,各種史觀我並不會那麼的在意,反而我會把它當成一個材料來上。

關於歷史解讀 
師:歷史本來就有不同的角度去解讀,但解釋的原則是要有證據且要客觀,不能太偏頗,因為其實歷史學很多是個人的政治意識形態,造成為了去達到某些人的政治意識形態而從這方面去解讀的例子也有。這個部分我可能就比較不能接受,因為不符合學術客觀。 

訪:這次顏思齊被加入了課綱中,但有說法是顏思齊是眾多海商的化身,或為被塑造出的神話人物。此種具有不確定性卻被加入課綱,請問看法? 

師:這個在學術上有顏思齊就是鄭芝龍啊之類很多種看法。但是因為在北港那邊有一個顏思齊的開臺紀念碑。學術上有很多不同的說法,那如果它放在課本當中,你可以把它當成是一家之言的資源,那你剛剛講說也有人認為他是一個不存在的人物,你也可以這樣講啊,所以他放進來我是覺得無所謂。
 
訪:就是教學變通就好? 

師:對啊,你也不能說他就不能放進來,因為也有學術上認為他是存在的。

關於回歸憲法說 
師:他們說課綱微調是回歸憲法,之前的台灣史觀跟憲法有點衝突,所以他們的立論是在回歸憲法。然而憲法仍把大陸當成一個地區,因與現實不合才導致現在的情形,這是關於
國家認同意識的問題。

此次課綱微調雖名微調,但台灣史修改比例卻高達61% 
師:就這個比例來看的話當然不是微調,再者,課綱微調會被批評的原因是因為整個微調的過程手段太粗糙,而負責微調的人,都不是屬於歷史學領域的,因此大家才會對它有比較多的質疑。

課綱微調與修憲的可能性
師:有可能,因為很多台灣教育政策都有政治因素。尤其是歷史這一科,受政治意識形態影響。他們不在乎課文內容的多寡是否會讓老師們教不完,但我在乎,我完全不在意改成哪種史觀,因為史觀方面我會把它當成是不同的觀點,讓學生認識為什麼會有這種觀點出現。


【結語】

我們也簡略詢問幾位將適用這次版本課綱的國三生,大多數人表示不了解甚至不知道有課綱微調這件事,很顯然未來的這群學生可能也不加思考的吸收這些內容。 

我們忠於史實,而歷史是人解釋出來的,有人認為這樣的課綱洗腦,但也有人認為事實上現代人取得歷史知識的途徑非常多,依課綱編出來的課本內容要完全影響一個人的史觀力量有限,我們訪問的老師們看法趨於中立大多也是基於課綱是個參考基準,上課內容的多元性不會因此受太大侷限。歷史記錄著人類發展與社會變遷,我們可以藉由歷史窺伺古今,因此歷史的正確性與否,影響後代子孫對過往事件的認知。不可否認,課綱編者想讓教材與時俱進,但我們也不能忽視課綱微調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高中老師教學上的困難,學生們對新名詞理解上的困擾。其帶來的利弊,除了教育方面的直接影響,部分外界學者也抱持著其可能含有政治因素的存疑。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對歷史課綱微調持贊成或反對的立場,但前提是我們必須對課綱微調有充分的了解,並清楚知道自己採取此立場的理由是甚麼。我們可以就前頁所述,依教學方面、程序方面、修改後的內容及用字方面等,做出你所認為最正確的判斷。 

(ps:我們訪問到的畢竟只是眾多老師中的兩位,並不代表所有老師的想法,但仍不失為參考。)

【雄中專題】被遺忘的街角──台灣歷史建築的美麗與哀愁

被遺忘的街角──台灣歷史建築的美麗與哀愁

撰:袁紘禮、王麗瑋、林睿軒、范職光、徐胤豪、葉謹維、鄭凱威



歷史建築的美麗與哀愁那是個晴朗的午後,我意外的闖入了這個陌生、神秘卻令人感到親切的境地,窄巷小弄樸拙的引領我、矮房低簷熱情的招呼我,就像位與舊友久別重逢的老伯,邊啜飲著金黃斜陽,邊將自己的故事娓娓道來。發生在高雄一隅的故事
  
 「躲過二戰轟炸,卻躲不過市府怪手」被居民如此戲稱的哈瑪星新濱街廓,範圍涵蓋現在的捷興二街及鼓元街,是高雄最早有水電的地區,堪稱高雄現代化發展的源頭。

 哈瑪星地區原本是一片海,1908年起日本人利用修建打狗港(今高雄港)時疏浚航道餘下的汙泥填海造陸,作為岸邊碼頭與新市街用地,並在此興建濱線鐵路(日語稱濱線為Hamasen,以台語音譯為現今常聽到的「哈瑪星」)。1912年哈瑪星新生地正式產生,由新濱町及湊町、壽町所組成,多年後隨著打狗港、打狗驛(今高雄港車站)設立,高雄設郡及升格為市,哈瑪星也因此成為南部水陸運輸總樞紐,是高雄最早的行政(市役所、警察署)、經濟、教育、文化中心,同時也是當時台灣最繁華的港口都市。然而,此地因1941年火車站遷移及腹地限制,加上二戰時美軍轟炸破壞建築物,使得人口流失。光復後,國民政府大力扶植漁業,使哈瑪星成為南台灣漁業重鎮,再度湧入大量人口,昔日繁華街景再度重現。但自民國64年第二港口及前鎮現代化深海專業漁港碼頭完工,高雄區漁會於民國73年搬遷後,人口大量流失,哈瑪星產業再度沒落。如今哈瑪星的居民生活與社區仍維持著古樸無華的風貌,儼然是高雄的時光膠囊。

 2012年3月15日,居民偶然發現市府張貼了一紙公告,就在鼓元街四號的「貳樓茶館」大門上,表明27日將到當地丈量街廓建物,並於三個月後拆除,要求居民限期內搬遷。這也就表示,當地於日治時期建造的佐佐木商行、明治製菓所等富含傳統建築工法的歷史印記,將被政府粗暴地抹去,消失在塵土中。沒有當面告知,也沒有其他提前溝通的說明管道,這紙公告宛若一顆炸彈,轟一聲震得當地居民滿心惶惶。「我們在這裡住了超過一甲子,住了四代,如今說拆就拆」當地居民、也是「打狗文史再興會社」(下稱再興會社)創辦人之一的郭晏緹說,「高雄市政府已經拆掉很多歷史建築,如果通通拆掉,還有什麼能留給後代?即使
有補償金又有什麼用?」一時之間,在地文史工作者紛紛挺身而出,討論新濱老街廓的保存可能,遂有成立再興會社的想法。但溝通尚未發揮成效,公文又來了,而且不到兩周內就要開始工程作業。郭晏緹於是找另一名成員林唯禾商討對策,「所幸大家早就有共識,因此動員很快。」當地人士聯合起來,以粉絲專頁集結人氣,希望讓都更議題的聲音傳出去,呼籲市府手下留情,並在短短不到十天內,集結近百位藝文人士出面向市府抗議,網路連署甚至吸引數千名網友支持,使得高雄市長陳菊不得不在當日回應,暫緩拆除,居民與支持者們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好的回報。
  
 因禍得福的,新濱街廓逃過一劫後,社區居民對於自家所保有的歷史價值多了一份認同,彼此之間的鄰里情感也更加深厚,而現在的新濱在居民及再興會社的共同維護、經營下,不僅老屋獲得修復,還定期有文創市集、傳統木工藝班等活動舉辦。不再是一般的普通破舊街區,新濱街廓已蛻變為充滿活力的文化角落,也是歷史建築重獲新生的典範之一。




【專訪】

陳坤毅,目前是成大都市計畫所的研究生,不僅長期關注高雄歷史建築的保存議題,在新濱老街面臨被拆除之際,他在第一時刻投身參與保護運動。為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的創始成員之一、搶救內惟百年李氏古厝聯盟會長。


Q:您當初是怎麼樣開始參與老屋文化保存的?
A:最早是小學的時候,學校的鄉土課程會帶我們去參觀社區的一些老建築,而不是像現在只剩閩南語教學。大概四年級的時候,我讀到了一本書「古蹟入門」,他告訴了我古蹟的價值,影響我很深。後來國高中的時候,我就常常利用課餘時間,騎著腳踏車、揹著拍立得,在大街小巷四處晃晃,找尋高雄的老建築,看他們的樣貌,用相片記錄下來,我還記得最遠一次,我還騎到楠梓天后宮那裏去。學測結束後,騎到內惟李家古厝那邊,結果看到他上面貼了一張告示說即將被政府拆除, 預計將開一條巷子,這時我覺得,我應該做點事情來維護重要的歷史資產。於是我就待在那裡等位常去祖厝上香的老先生,想跟他問清楚,後來老先生跟我說房子產權不是他的,於是我就再去找另一個人,我就這樣子東奔西走,甚至聯絡當時文化局局長。這大概就是我的開始。

Q:請問你參加新濱老街的保存運動是有甚麼淵源呢?
A:當初也是騎腳踏車,發現這裡有一家老屋改裝成的畫廊, 二樓則是茶館,日本人招待朋友用的一個茶室, 我覺得很好奇, 於是鼓起勇氣,走進去找那個屋主。後來,我就來這裡當志工幫忙作導覽,漸漸地就認識了越來越多的朋友。過了一陣子,市政府突然貼出公告要將這裡拆掉。其實我們一直都知道政府有這個打算,結果突然公文就下來了貼在公佈欄,而且如果不是我們把它印下來給各個住戶看的話,大家都不知道三個月後他們的住家就要被拆除。我們為了跟政府爭取保留權,於是成立打狗文史再興會社,一起來保護新濱老街。

Q:你認為在台灣,都市更新會和古蹟保存產生衝突,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A:我覺得最主要還是理念的問題,很多人對於都更的想法就是拆掉舊房子蓋新房子,而不了解這些舊房子的價值所在,像老房子有自己的歷史價值,一旦他們被拆除這些東西就沒有了。總之,很多人對於這方面的重視還不夠,我覺得有部分應該是因為我們的教育裡美感教育不足的關係。另一方面是制度面的問題,在歷史建築保存方面,政府的政策並不是很完善,而且公務人員對於這方面也不是很了解。

Q:可以描述當時在保存新濱老街有遭遇到甚麼困難?
A:當時公文來的很突然,所以我們這些夥伴就聚在一二三亭討論,於是創立了再興會社。創立之後,一方面我們對外宣傳新濱老街急需關注的消息,另一方面也和住戶積極的溝通,告訴他們其實他們也能夠站出來向政府爭取他們的家園,這部分其實花了滿多心力的。而另一個困難點就是,我們後來開辦木工技藝課,為此我們有向文化局申請補助,但是這也造成了我們的立場有點尷尬,向政府抗爭的同時,卻在申請補助,而且這個木工課的目的在於將這些傳統工藝傳承下去,而這工藝又是對於老屋保存很重要的一環,所以我們會社角色的協調需要做得很好,不然就會適得其反。

Q:對於想要開始關注古蹟保存的讀者們,你有什麼建議?
A:從自己生活周遭開始,就像是以前雄中附近有間戲院,叫西北戲院,那時很多雄中生一下課就去那裡看電影,後來也拆了,你們就可以從這些自身附近的歷史古蹟開始關心。也可以挑有興趣的,像你如果對電影有興趣也就可以去找西北戲院。很多珍貴的事物就在我們周遭,只是沒有發現而已。


【議題探討】

人會變老,承載著人的生活、精神、文化的建築亦然,而當建物老去,歷史建築存廢的問題就產生了 。不同於鎂光燈下的、政府認可的「古蹟」,有許多如新濱街廓一般相對鮮為人知的「歷史建築」往往在抓住世人關注的眼光以前就成了一堆斷垣殘瓦,其蘊含的歷史也就隨之消逝。對於歷史建物保存的這個議題,我們可以從一些國內外的例子去探討。和新濱同樣是古老社區,我們可以從巴黎聖安東尼街區「傳統街區保存方案目標」發現異曲同工之妙。以下便是其詳細規範及目標:

1.尋求新建物與舊街區的協調
2.延續本地區住、商混合特色
3.將部份接到中庭、後院與單棟建築物等有歷史及人文意義的元素,登錄列冊保護,以求保護傳統街區與都市發展兩全其美。(意謂建築物周邊的元素,如雕像、牆壁…)
  
 其保護措施主要透過四個管制及獎勵性措施:

1.任何公共空間改善工程都必須依公共空間準則進行規劃及施工,以其新建與重修的商店街、人行道、小廣 場等公共空間與傳統街區的保存同時進行
2.列入登錄管理的房屋一律不得拆除,但因天災毀壞得依原樣重建。
3.實施舊屋翻新補助政策,鼓勵屋主改善居住品質。
4.研擬保存與發展傳統街區之手工業與商業活動的具體辦法。
  
 從上述幾個保存方向來探討,不難發現是這個案例著重的點偏重文化方面,並以建築整修為輔。大多維持其原有之多樣性及整體性,避免保存對發展造成之負面影響,甚至是藉由保存帶動地方發展,這也是文化的一種復甦與傳承。
  
 然而,把相同的狀況拉回台灣,其實著重的點就有明顯差異。這裡,我們舉一個同樣是社區型古蹟保存的例子。「摘星山莊」位在台中市潭子鄉潭富路上,有人形容它曠野中的一座碉堡,是中部地區僅次於霧峰林家的大宅第。到1997年,屋主負擔不起龐大的維修費,想要捐出又因法令不齊全,只好賣給建商。因當時對於文化認定的模糊,無法劃分為古蹟,有人試圖在搶救行動中施行當時才剛通過的《文化資產保護法》,主要內容是藉由以地易地的方式來轉移古蹟土地權。然而,這卻是個燙手山芋,加上當時年底縣長選舉模糊了焦點,事情非常不順利。到最後,場面幾乎一發不可收拾,包括建商開始破壞性的拆除,村民激動下跪,
好不容易通過成為古蹟,卻又落入了價錢談不攏的泥淖,直到民國91年辦理了第一次古蹟保存登記,摘星山莊才成為第一個由政府出錢買古蹟的案例,得以受到保存。
  
對比國內外案例後,能夠發現我們習慣將重點放在古蹟本身,而非傳承的文化面。簡單來說,就是缺乏真實性,何謂真實性,1964年《威尼斯憲章》寫的極詳細-對於原始歷史証物之重視,是追求真實性最基本的基礎。真正重要的不是古蹟重塑,而是還原;舉幾個國外經典例子,如羅馬競技場與雅典帕特嫩神廟都是殘蹟。義大利及希臘政府當局並不是沒有能力將它們修復成完整的形貌,而是他們認為缺乏直接的原始證據就不該去修復。國內的一些弊病除了反真實性,亦是缺乏共同意識;當局混亂政府,貪圖利益的財團……這些都是不利於古蹟保存的;相較於國外,更需要來自人民巨大團結的力量,而達成目的的方式必會走得更加辛苦。

 都更到底有何意義?利弊為何?保存古蹟有什麼好處壞處?這些問題值得大家思考。「都市更新」,顧名思義,就是透過「重建」、「整建」、「維護」等手段讓都市達到「再開發利用」、「復甦都市機能」、「改善居住環境」等基於公共利益的目的。簡單來講,都更的益處就是讓都市整體環境以及經濟價值提升;最大的弊處就是在迫使原居民遷離及破壞當地本土文化,其餘的就是有關經濟、政治的問題。歷史建築保存,意義在於保存當地具有文化價值、歷史性的資產,利處也在此,就不再多做說明;而弊處在於對都市整體的經濟發展或市容有一定負面的影響。

 看起來兩者好像是相衝突的?沒錯,其實凡事沒有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法,只有如何找到「平衡點」。上述其中一個例子中,提到巴黎聖安東尼的傳統街區保存方案目標,就是一個企求平衡點的好例子:「新建物和舊街區的協調」和「登錄文化資產以保護傳統街區與都市發展兩全其美」。反觀台灣,為什麼外國的文化保存工作可以那麼順利且確實?而台灣的卻是半套甚至完全沒有?這其中也許有深層的政治因素或經濟因素,但如果從政府的因素來看,就是政府默許財團,也就是既得利益者,以都更之名行「建設」之實;如果從人民的根性來看,因為上一代的長輩都是經歷過打拚然後台灣才經濟起飛,所以對物質層面的事務會看的比文化層面的事物還重,例如因為某地的地價上漲,然不管上方是何物,賣地最重要。但在這如此混亂的局面,還是有成功的案例,就是上述提到新濱老街的保存工作。這之所以可以成功乃在於團體的奔波,以及不可或缺的居民的合作。

 其實,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從教育下手,能夠告訴孩子們文化資產的意義及內涵,讓每個人都能從心裡感受到古蹟的美,這樣自然就可以減少古蹟拆除危機的次數。在我們周遭有許多意義非凡的歷史,然而,在政府跟財團眼前的利益比起來,如此悠久的文化卻遠不及之。都更,有好有壞,如何在雙方的好與壞中取得平衡,是所有人都必須思考的問題,而非一味地將沒有實際「金錢」價值的古蹟當作犧牲品,畢竟,一座成熟的都市,不只是發達的經濟,更多時候是因為有其根本的文化及歷史價值。


【第七期】編輯室的話、封面故事、工作團隊、感謝

【編輯室的話】

  第七期是105級接手後首次完成的刊物,此後105級會以出刊時間的穩定度為目標。這次編輯組決定以積木為主題,我們的世界一代代被拆解,我們的生活又一次次被重組,我們對掌權的大人抱持著期待,卻總是失望透頂,在傾斜的骨架上搖搖欲墜的成長,現在正捧著書的你,永遠別忘記那個溫柔、善良又勇敢的孩子。


『因為不明白,心中才會有許多想像。
 不要忘記,讓自己溫柔、善良、勇敢!』
 ——凌性傑




【封面故事】
  對於生活周遭的事,我們常缺乏留意;封面以暖色街景搭配學生,再加上象徵超越的黑窗,期盼喚起莘莘學子對社會議題的關懷。




【工作團隊】

高雄中學
袁紘禮 王麗瑋 林睿軒 范職光 徐胤豪 葉謹維 鄭凱威

高雄女中 
林于珊 林筠喬 陳妍捷 陳怡瑄 張又臻 歐螢嵐

顧問
呂宗軒 林俊沅 陳品丞 陳俊臣 高郁軒 張洺綸 吳姝儀
林明柔 柯佩吟 翁鈺清 劉璟莊 吳晁名 林紹銘 張策鈞
陳冠婷




【特別感謝】

良方藥局  黃秀霞校長 當用玩具模型店
春仁藥局  哈士奇   超爺安全帽影印店
彭義軒老師 阿貴老師  李忠穎老師

及支持諫燈的你

2014年4月7日 星期一

恭喜新成員加入!

新學期開始,陸陸續續有學弟妹加入諫燈,歡迎他們!
工作人員如下:
雄中 102 級
林紹銘
吳晁名
張策均

雄中 103 級
陳品丞 
張洺綸 
陳俊臣 
林俊沅 
高郁軒
呂宗軒 

雄中 104 級
袁紘禮 

雄中 105 級 
鄭凱威
范職光
徐胤豪
王麗瑋
林睿軒
葉謹維

雄女 103 級
柯佩吟
林明柔
吳姝儀
翁鈺清
劉璟莊

雄女 104 級
戴語塘
趙恩瑜
陳俞含

雄女 105 級
歐螢嵐
林筠喬
林于珊
陳怡瑄
郭家蓉
張又臻
陳妍捷

自由工作者
陳冠婷
賴高樂

再次歡迎新夥伴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