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專題】關於你的自由

               關於你的自由         撰文:雄中專題組
研究目的: 本次專題研究希望探討的是雄中的學生自由以及學生權利。
研究方法: 針對雄中一、二年級的所有共48個班級,從中各隨機選擇10個人來填寫問卷,再針對問卷內容做統計、結果探討。問卷內容主要是雄中常討論的議題。
本次共發出問卷480份,回收310份,有效問卷299份。下表是本次發下的問卷:
            


 ◎制服
           1.你覺得在進校門時強制規定要穿著整齊制服,這限制到你的自由了嗎?


             2.若可以換成其他正規服裝,例如運動服、班服,你覺得你的自由更加受到保障了嗎?


              3.為何你覺得這樣的規定是合理/不合理? 


結果:
1. 覺得自由被限制和沒有被限制的人數差不多。
2. 如果換成其他服裝,大部分人覺得自由更加被保障。
3. 覺得這項規定不合理的人大約是半數以上。

結論:
從答題的結果來看,其實穿不穿制服這件事情似乎並沒有真正的侵害到學生的自由,認為此項規則不合理的原因也多是因為如果天氣炎熱而仍要穿著制服的不方便。而校方的回答是,在雄中現行的規定已經很貼近人心,僅只要求在進校門時穿,在校園內便可以穿著其他較簡便的合理服裝。從這點來看,確實學校有給予學生很足夠的權利了。
而大部分表示不合理的答題者也是認為穿著制服不舒服。當初存在這項議題是因為針對制服的議題已經好幾次提出在校規修訂會議上,但是都沒有被通過。
從問卷的結果可以顯示對於學生來說其實制服並沒有真的那麼限制到學生的自由。




◎申訴管道

        1.你曾經使用過學校目前擁有的意見表達管道嗎?(例如:意見小調查、幹部座談會等等)

2.你對於上述的申訴管道滿意嗎?


結果:
1.多數答題者未使用過申訴管道。
2.對申訴管道不滿意者占多數。


討論:由問卷結果可以得知,大多數的雄中學生其實對於自己在學校所擁有的權利未妥善利用。我們認為產生此種情況可能有以下原因:
1.現下學校的狀況都很好,學生其實不太有需要提出申訴。
2.因為學生對於學校的申訴管道不滿意,因此意願不高。


結論:根據問卷得到的結果顯示,大多數的學生其實都不太去利用自己擁有的管道。而從問卷所得到的結果,大部分對於學校申訴管道的想法都是效率不彰、回答充滿敷衍、各學校部門間互推責任。雖然,不能否認雄中學生對於公共事務的參與度低落,但是從這方面看來,申訴管道的效率不彰也直接導致了這樣的結果。根據問卷得到的結果顯示,大多數的學生其實都不太去利用自己擁有的管道。而從問卷所得到的結果,大部分對於學校申訴管道的想法都是效率不彰、回答充滿敷衍、各學校部門間互推責任。雖然,不能否認雄中學生對於公共事務的參與度低落,但是從這方面看來,申訴管道的效率不彰也直接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午休
               1.你是否曾經在午休時因公假以外的活動被教官登記或是被登記缺曠嗎?

 

         2.你覺得學校規定午休時學生除非公假否則不能在外面從事其他活動是合理的嗎?


           3.為何你覺得這樣是合理/不合理?




  結果:
                     





討論:
    1.透過另外一份圖表的統計我們可以發現,對於這項政策合理與不合理的選擇之間,雖然有213人選擇了不合理,但在213人之中還有63人在前一項回答是選擇了曾經被責罰過,而有被責罰過仍選政策合理之人只有18位,從這樣的分析可以得知:
a.213人之中約莫71%的人在沒有受到處罰之情形下仍認為政策的不合理
b.81人中約有22%的人雖然被處罰過,卻仍認為政策的適當
    2. 問卷(合理1+合理2)以及(合理2+不合理)的這些答題。選擇合理1+合理2的答題者認為學校此種規定仍屬不可少,雖然認同只要不侵害到同儕權益,適度開放是合理的,但是他們認為這點十分困難,因此仍然選擇了這些選項。至於選擇了合理2+不合理的答題者,是站在一個兩方立場來作考慮,他們認為對於學生本就會想要求多一點的自由,而對於學校本就會對於自由予以限制。
    3. 比較特別的回答中,有人認為這是學校一種負責任,同時也是逃避責任的方式,避免學生發生問題、狀況,家長又無法接受。





◎拖鞋
           1.你認為在下大雨時穿拖鞋是可以接受的嗎?


           2.如果是平常,同樣可以接受嗎?

            3.為何你覺得這樣是合理/不合理?

結果:
1.如果是在下雨天等情況,大多數人都可以接受拖鞋。
2.如果在平常大部分人無法接受。其他表示無意見。
3.大多數人覺得合理,覺得不合理的答題者也多未寫下原因,大部分都認為此項規定合理,因為拖鞋的穿著有礙觀瞻。
討論:此題大部份的答題者都十分一致,認為拖鞋不是應該隨便穿著的鞋子,除非是下雨或者腳受傷等等。
結論:此議題的出現是因為許多學生都會穿著拖鞋,也會因為穿著拖鞋而被教官登記。然而根據問卷所得的結果可以顯示,大多數的學生均認為這項規定是合理的。

結語:
製作本次專題並不是想一味地反對所有的規則,因為我們知道,如果沒有規則的存在,對於學校以及學生都是一場災難。我們只是希望藉由這次的專題來檢視規則的合理性,因為無論如何,規則都需要貼近人心,也不能太過侵害學生的自由。藉由這次的專題,我們看到了許多學生們心中對於這些規則的看法,也知道原來那些我們認為不合理的東西其實不能只用我們自己的角度去看。除了檢視規則,這項專題另一目的就是希望可以來觀察雄中學生對於公共參與的積極度以及看法。而透過問卷的結果,我們可以看見,普遍公眾參與度是較低的,但是,我們相信這並不是只能指責學生們,因為回收回來的問卷有半數以上都寫著「學校效率不彰、回應敷衍」,如果今天只有少數的學生如此反應,那可以理解成其實不是多大的問題,但是今天是一個多數人都這樣認為的情況。我們相信雄中的學生們並不是一開始就不願意參與,只是長久以來的結果使得他們認為無法好好傳達,於是無奈之下只好作罷。我們相信這點也是學校必須要檢討的,我們不能否認學校的申訴管道十分方便,但是對於學生的回應就真的需要改進。如果今天學校不能給予學生們良好的申訴管道,那要如何教育學生們正確的公民素養呢?在這裡希望所有的學生們都能仔細思考,好好檢視周遭的規則有無不合理之處,如果有,請用合法的管道大聲的說出來。也希望學校可以正是學生的意見,正面回應。如此才能創造雙贏的局面。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專題】畢業後你想領幾K

畢業後你想領幾K                                                   南一中專題組
    近年來台灣就業環境惡化,人才出走,實質薪資倒退、又逢物價、房價飆漲,生活苦不堪言。然而企業家們同時又抱怨找不到人才、年輕人眼高手低。勞方與資方似乎找不到交集,而身為高中生的我們又該如何自處,以面對日趨惡劣的大環境?
在這期的諫燈裡,我們將從22k現象,探討整個大環境是如何對待勞工的培育,以及權益的保障。而資方,政府又應以怎樣的態度讓勞動力市場更順利的運作?
    先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在勞動力市場裡,勞方與資方,是供需曲線的兩端,而兩條線的交點就是勞工的薪水,也是雇主願意出的價錢,照裡說此交集是供需雙方同意下的平衡,當供需不平衡時,表示需求過剩或是供給過剩,只要透過市場機能的運作即可自行調節,因此如果年輕人對於低薪感到不滿,那麼這個價碼談不攏的問題理論上只要讓看不見的手自由運作,不需政府出手,就能有最大效益,何來勞資的爭議?以下將試著從台灣近年來的各種社會現象討論台灣整體環境下的勞資衝突與困境。
 
1.22K:

    22k現象源自於教育部為因應金融風暴,於民國97年推出的"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給每個短期的實習生每月薪資2.2萬元、為期1年、名額共3.4萬人。隨著官方補助結束,這批受惠者依然失去工作,失業率仍然居高不下,然而該方案卻造成企業主產生”22k就能雇用大專生”的觀念。加上景氣持續的低迷,22K便從原先政府祭出用來短期提升就業率、幫助職場新鮮人的方案,成為企業界間約定成俗的基本工資,用來向市場新鮮人談的行情價。即後來普遍大眾所認知的22K
    就如前面所提及,如果年輕人對於低薪感到不滿,那麼這個價碼談不攏的問題理論上只要讓看不見的手自由運作,不需政府出手,就能有最大效益,但當22k作為年輕人普遍的薪資,為什麼他難以撼動?如果它就是最終勞資雙方妥協的價格呢?
    也就是說,要問22K帶來什麼影響,必須從兩個問題開始-1.台灣勞工的薪資(22K)究竟有沒有被低估?2.22K為什麼是一個難以撼動的社會問題,而不是個人問題?
    對於薪資有無被低估這件事,一直以來企業界和社會上普遍存在著:「因為現在年輕人(大學畢業生或職場新鮮人)的素質普遍低落,所以領22K是應該的。」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也曾在演講提到:「台灣人起新低,最大原因在於不會講英文,22K的元兇就是蔡英文

這樣看來,似乎22K是直接在反映在個人能力上,與市場和社會無關?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現今台灣社會的大學生比率超過61%,在社會普遍將大學視為基本資歷的情況下,青年人必須要接受四年的大學教育、付出2550萬不等的學費獲得大學文憑。但如前面所說,大眾價值觀並不將大學畢業生視為專業人才,即使擁有大學資歷的就業新鮮人在社會上仍被視為一般的勞工,而雇主則用非專業人才、填補公司職缺的的條件來和就業新鮮人喊價,而在業界普遍如此認為、出價的趨勢下,大學生的專業優勢、四年數十萬的耗費便憑空蒸發,被當作一般勞工聘故,而這些消失的價值即是所謂被低估的薪資。

於是第二個問題也自然浮上檯面,所謂被低估的薪資22K並不單單只是個人資質不夠,如此簡單的問題,而是要拉到另一個更精確的命題-22K所反映的其實是台灣的整個市場結構和政府作為。

2.:
   
    事實上, 薪資,待遇並不是由資方單獨決定,而是”談判”出來的,換句話說勞工的權益終究得靠自己爭取,也就是成立工會,或是合法罷工。但當前台灣的環境並不利於勞方藉由工會或是合法罷工向資方談判,2012年暑假的華隆工會罷工與年底的關廠工人臥軌,代表的不只是個案要求政府向資方討回公道,它同時也代表全體勞工是否有足夠壓力向資方、向政府爭取自身權益。然而不只是政府,社會大眾似乎普遍採漠視,甚至是敵視的角度看待。
    談判所要爭取的權益很廣泛,不限於薪資的高低,還有勞健保,勞工環境品質,甚至是交易的安全。在上述幾起勞資爭議的案件裡,它的內涵就都屬於政府無法保障勞務的交易安全,才會導致資方捲款潛逃,惡意欠薪的狀況發生。
    乍聽之下似乎薪資的調整對於勞資雙方來說是一個零和賽局,勞方向資方爭取福利導致公司的利益受損。但如果看向目前國際級的大公司,不難發現勞資方協調薪資的過程其實有助於刺激公司的發展,勞工(工會)在向公司爭取更高報酬的同時,也帶給了公司「不進步就失去競爭力的」緊張感,促使公司升級;而擁有合理報酬薪資的員工,也願意付出最大值的勞動力,為公司和自己爭取更大的價值。好比說google或微軟等都願意營造不輸自家的工作環境和娛樂空間,給員工極大的福利措施。換言之,勞資方的談判是一種良性競爭,同時刺激兩方的成長。
    那怎樣的環境才利於勞工的談判?資訊的透明化相當重要,舉合理薪資為例,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應該以最符合行業差別,也最切合市場需求的”合理薪資”取代最低工資的措施,因為當薪資合理化後,不只能強化對員工素質的要求,也能提升企業的競爭力,但前提是員工非常了解當前市場的薪資水平目前薪資結構並不透明,勞方與資方對薪資資訊的取得相當不對等,就是因為勞方無法掌握自己的薪資,既然不明白自己的價值、也不明白他人的價值,便只能在他人對自己的估價之中尋找一個相對最好的選擇。另一方面,政府應努力進行實質薪資普查,並積極宣導薪資調查辦法,讓員工掌握自己的合理薪資,不僅可避免雇主惡意降低薪資、更有助於整體薪資水準的提升。主管機關也可以稽查各企業是否在內部的薪資制度或薪資手冊中,明確寫出內部升遷標準、獎金計算方法、薪資或獎金發放時間等,使企業的薪資管理更加規範。如此一來,薪資水準給太低的雇主,就會發生流動率高、請不到員工的狀況,也自然而然會面臨市場淘汰。


    再回過頭來,更重要的其實還是,當前的社會該以怎樣的態度看待勞工權益的爭取?直到現在還有人將佔領華爾街行動所揭示的「資本家在市場上的獨佔」視為一群失業年輕人的無理取鬧;看見華隆工會透過絕食,六步一跪等手段抗爭,或是關廠工人臥軌時,也認為「這些人很激進,很不理性」。正如這期專題一再強調,勞資關係並不對等,而勞工權益必須靠勞工自己爭取。


3.主義與壟斷的社會:

    這期專題並無意討論”資本主義”究竟是甚麼,不過讀者們可以試著從以自由市場與良性競爭為內涵的資本主義來審視現在的環境。

以下節錄自ETtoday論壇  蒼雨所著 「財團主導的社會

    「在自由市場裡,大公司倒了,經營的更好的小公司會長大,而新的公司會更有競爭力,也能給勞工更好的待遇,就像芬蘭對待NOKIA那樣。資本主義的本質是創造性破壞。更有效率,更高效能的企業應當取代這些無法符合市場需求的企業,但從新聞上就可以看見,大企業在賺錢的時候出來喊話,要求政府鬆綁政策,開放市場;等到虧損嚴重,又會要求政府注資,給他們融資貸款(如果是全然的自由市場,則政府不該給公司注資,應該放任公司倒閉。)自由市場的好處不止在於讓人們自由且自願的買賣,更在於背後所假設的完全競爭。「完全競爭」簡單來說是指這個產業沒有進入障礙,只要有技術,資金,就可以自由地加入這個市場。」

    現在大公司不只壟斷了產業,更壟斷了勞動力市場,讓勞工只能在資訊,權力架構都不對等的狀況下工作。在國外,如果公司或企業太大,造成壟斷,媒體會提出質疑,司法會介入,以反托拉斯法分拆公司,這才是資本家懼怕的;台灣雖然有類似反托拉斯法的公平交易法,但我們曾幾何時看過漲上去的牛奶,咖啡等商品,在原物料價格下跌後跟著下跌?
    越是探討勞資爭議到後來,就越能夠發現,大環境的惡化,往往不只在於工會理念的欠缺,更在於前些段落所提及,政府目前在市場裡的不作為,讓我們活在一個長期偏袒資本家的社會。(這裡指的是政府應確保自由市場的公平競爭與監督契約的履行,如下述)

       
      (以下節錄自蘋果日報文章 余建源、劉玉皙所著「處理勞資爭議才能救經濟」)
「舉華隆工會罷工案為例,當政府無法保障勞務的交易安全, 違約的雇主不會受到懲罰,有誠意履約的資方難以透過口頭保證取信於勞工,認真的勞工和有誠意的資方都會退出勞動市場,僅剩下打混的員工和隨時準備違約的資方,這便造成劣幣逐良幣的現象,也就是經濟學中所謂的「反向選擇(反淘汰)。我們常聽見許多企業家抱怨年輕人眼高手低,不願吃苦;同時年輕一代卻也抱怨資方吝於給付應有的薪資及福利,進而許多年輕人拚命考取公職,或是頂尖人才前往他國勞動市場,這些都代表台灣勞動市場「劣幣逐良幣」的現象,同時也與政府長期偏袒資方,無法保障勞工權益,或是各種鼓勵資方違約的宣傳(譬如宣揚年輕人於實習期間應該作白工)有相當大的關聯。」
4.我們該思考甚麼?該做什麼?

    常會看見長輩們,企業家抱怨年輕一代不夠努力、不肯吃苦、眼高手低,或是發表類似”低薪來自怠惰”的言論,將22k歸咎於個人問題;還有人說,凡事照著經濟學的供需曲線走就沒錯,政府不應介入勞資糾紛。事實上,我們可以發現,從22k到整個就業環境。它們牽扯了產業結構、台灣中小企業結構、台灣教育結構、工會與企業、政治與商業的糾葛更是複雜到一般民眾無法看清,這是社會議題,社會的困境難以靠個人的能力提升而有所突破。
    勞方與資方之所以會有爭議的癥結點更在於,雙方本來就是對立的階級,,而勞方與資方擁有的資訊,還有權力的架構從來就不對等,隨著時代的演進,原來的資本主義已經發展為以剝削為本質的新自由主義,也就是說,勞動力給予產品附加價值,在產業轉型後,其剩餘價值卻沒有被分配給勞工,反而大部分都成為資本家的企業才能。我們的政府更益發拉大貧富差距,不斷提高高等教育學費,對於勞工基本權益的保障也採取漠視的態度。在薪資、待遇被嚴重低估的狀況下,擁有能力(這中間還隱藏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的最頂尖人才當然會一批批出走國外,而無力出走的大部分人士(包含筆者),難道只能看著台灣一步步走向崩解?

    身為公民的一份子,我們應該先認知到產業結構出了問題,而台灣在國際上的位置,已經不能夠再回到靠著低薪代工出頭天的四小龍時代,勞方的勞動力應該要有相等價值的薪資對待,這句話不只是對企業家說,因為改變的契機正是在於不斷的審視,質問自己,「我們到底想要一個怎樣的社會?,並進而行動,爭取,督促牛步的政府,也許緩慢,但是一步一步,期許將體質惡化的台灣產業拉回正軌。




參考資料 
22K」的錯置──談Mr. Jamie「偽議題」/偉恩/個人文章
22K背後的結構性問題/彭明輝/薪火集
南部的老闆們,請不要逼走南部人/liuchengdar玫瑰花瓣的信箋 /個人文章
處理勞資爭議才能救經濟/余建源、劉玉皙所著/蘋果日報
財團主導的社會/蒼雨/ETtoday論壇
令人忿怒的22K方案/小明/個人文章

資料蒐集至8/20號修槁完畢

【專題】我們,適核嗎?

                               我們,適核嗎?                                            撰文:雄女專題組
  台灣核電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自1978年開始運轉的核一廠。座落於新北市茂林里,隨著核ㄧ的完工,政府並沒有停止實施關於核能、飽受爭議的諸項政策,於是先後祭出了核二、核三,以及日前興建中的核四發電廠。
  我們的專題將聚焦於核四議題。專題的呈現將以相對「全球」的視角切入,由一場在TED上廣為人知的辯論,得到初步了解之後,再將鏡頭拉回台灣,台灣發生了哪些事,人民擁核、反核、或者,「擁核但反核四」的立場又為何?
  核四與其他社會議題有那麼一些不同的地方在於其牽扯到複雜的學理知識背景。專家者言,核能議題最糟糕的一點就是它已被大眾娛樂化。然而「無知」向來不該當作拒絕理解的理由,我們是以學生的步伐踏出第一步,核四的未來會怎樣?我們也不知道,但導向這個結果的路程,我們希望自己是參與其中的。

TED來看擁核與反核
 核結合能(Nuclear binding energy),又稱原子能,簡稱核能,自1905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以來,發展至今已超過百年,核能所帶來的效益,連帶有許多爭議,核子武器製造、車諾比事件、福島核電廠事件等發生,讓世人對於核能問題日趨關注,反核的聲浪也越來越大,然而,核能問題到底是什麼?
  2010年,TED進行了一場「這個世界需要核能嗎?」的辯論,正反雙方以邏輯且有條理的闡述核能的優缺點,而我們也能藉此思考,到底該擁核,還是反核呢?我們從辯論中整理出以下幾段重點,來瞭解這場辯論傳達出的擁核與反核立場。

擁核者的立場
(辯方:環保運動的創始者之一──史都華特‧布蘭德)
  以擁核者的立場來說,全世界有六分之五的人口居住在都市,如何供應如此龐大的用電量是當務之急,目前火力發電的發電量與其他能源相比是最大的,但相對的也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為了解決溫室氣體的問題,核能及再生能源的應用似乎是好的解決辦法,可是再生能源的轉換效率低,供電也不穩,例如英格蘭地區主要是風力發電,然而因為天候不佳的關係,幾乎停機一個禮拜,這時英格蘭地區只好跟法國買電,而這電力的來源,就是核能發電。風力發電以及太陽能發電設備佔了相當大的土地面積,若要產生十億瓦特的發電量,風力發電所需的面積要250平方英哩,相當於2.5個台北市,而太陽能發電若也要產生十億瓦特的電量也需要50平方英哩的土地,再加上這些設備的建造過程就比核電廠消耗510倍的資源,這樣比較起來,核能似乎「環保」許多,但核廢料的問題確實也不容小覷,不過隨著科技進步,未來四代核反應爐轉換效率提升、機體鎖佔空間也變小,核廢料也能進行回收再利用,核廢料處理的問題將能以解決。有人說,最好的裁軍辦法,就是核能發電,美國將俄國的核子彈頭,拿來運用在核能發電,產生的電量,佔了美國總生產電量的10%,也能解決核子武器的問題,畢竟,像北韓就算沒有核電廠,也還是有核武,這運用的效益之大,讓核能更顯得有優勢!

反核方的立場(辯方:史丹佛大學的馬克‧雅克布森教授)
  而反核方怎麼說呢?一開始反核方的馬克‧雅各布森教授便提出「核能會製造更多空氣汙染、排放更多二氧化碳、增加死亡率。」的論點,並強調,核能發電會比其他再生能源運用更多的建造時間,教授的舉例如下:建造一座核能電廠,事前營運規劃可能需要10-19年,土地許可約莫需要3.5-6年,建造時間約莫4-9年,總共需要2030年不等。
  並且,在等待核電的過渡期,還是需要使用一般電線,也就是所謂的煤炭發電,而風力發電、太陽能等其他再生能源的建造時間約莫只有2-5年,遠比建造核能電廠的時間少。將建造時間的CO2排放量加總來看,便是核能和其他再生能源的差異之處,核能的排放量高出風力發電約9-17倍。
核能與核武?
  教授提出一個論點:如果推展核能發電是否會帶動核武的發展呢?教授說:「我們都知道印尼和巴基斯坦都偷偷地運出從核能發電廠提煉出的濃縮鈾,來發展核子武器。北韓也是這樣製造核子武器的。」想想看核武可能造成的死亡數將在未來大幅飆升,我們真的需要核能嗎?
佔據面積與佔地面積
        反駁擁核方的論點,風力發電廠佔據的面積縱然大,但未必佔地面積大,因為風力發電廠可以大量設置在海上,而其佔地面積也不過是小小一根柱子而已,在兩座風力發電廠之間的間距,還可以規劃為農業用地、牧場、遊憩用地等等,其實就免除了效率不彰的問題,還是能夠以大量設置達到足夠發電量;反觀核電廠,設置之後還要在周圍設置17平方公里的緩衝區,以驅動全美汽車的電量來估算,需要大約11.5個台北市大的核電廠。這個電量若以風力發電來看,風力發電則可將其佔地面積分散至海洋,相對地就具有優勢。
24小時的穩定電量供給?
        如果說再生能源不夠穩定,我們其實可以將各種再生能源做適合的整併,得到以下圖表:





        可以發現我們其實還是可以擁有穩定的再生能源供電的。
(此論點在後面質詢時,史都華特先生已提出質詢,畢竟世界的氣候實在太不穩定了?又如何能保證?若我們將努力用在研發小型反應爐來處理核廢料,達到更多利用,是不是會更好?
  而馬克教授則回覆無論如何我們(美國)的能源還是很豐富的,如果有心想努力再生能源還是可以成功。)

小結
  從影片來看,看待核能的角度不同,多少都影響了一個人擁核、反核與否的立場,對核能有初步認識之後,不妨來看看最近在台灣爭議極大的核四問題,究竟為什麼有人反核四不反核?那反核四又反核的原因又是為了什麼?




〈核四論〉
  你聽過〈核四論〉嗎?〈核四論〉可說是一現代版策論文,其內容乃「論核四建廠延宕近廿載,紛爭至今不斷之因」。你也許不曾聽過,不過在前些日子核四議題鬧得沸沸揚揚之時,這篇文章再次被各界廣泛地討論、轉載,誠是有其重要地位。作者林宗堯為現任原能會核四安全監督委員,然對於核四的安全考量,卻抱持不樂觀的態度。今試整理〈核四論〉何以認為龍門電廠(俗稱核四)「安全堪慮」的幾項論點,並指出台電公司(作為核電廠建造工程的第一線工作者)對其做出的回應,以期達到完整呈現核四安全之癥結所在。
理念與規則
    核四論:台電初建核四時,即以「最好、最新」的核電廠自居,以飛機為例,相當於自製華航/長榮壹號,其艱難當可預知。
    台電公司(以下簡稱台電):核四廠並非特殊型電廠,所採用的「進步型沸水式核反應器」在國際間已運轉的有日本柏崎刈羽67號機、志賀2號機及濱岡5號機;建造中的有核四2部機、日本大間1號機及島根5號機。
設計
     核四論:核四是特殊電廠,設計不易,顧問公司亦較薄弱。而今台電已逕行與顧問公司解約並依法進行仲裁,已無原設計公司支援。
     台電:「核四論」所指解約的顧問公司是石威公司。該公司的前身是美商石偉公司,後因破產轉由Shaw集團併購成立。Shaw集團接手之後與台電的合作關係不甚順利,因此雙方於民國96年終止契約,另委聘國內益鼎公司與美商URS公司進行後續工作。而核四廠的核反應器、核島區配套系統,皆由美商奇異公司承包,仍有原設計顧問公司在支援。
設備
     核四論:核四由台電自行開立設備規範,依政府採購法規,公開招標。然因法規限制,規範失誤諸多因素,設備採購不順,延宕嚴重且日期難料;順利得標者,又逢颱風淹水,泡水嚴重,保固期效也已經過期。
     台電:核四電廠設備採購規範的訂定都是先由設計廠商研擬,並經台電審核同意後才採用的。核四建廠時受到「政府採購法」的限制,的確耗時較長、與顧問公司在整合上有困難,設備保固也已過期,此部份經過協商後,台電採取的決定是改採購買備品的方式,會比延長保固期更為有利;而主要的儀控系統,奇異公司也同意延長保固期。
施工
     核四論:核四施工前半期,工地主任竟毫無核電廠施工經驗,且多數工地人員均為約雇人員。核電廠施工安全及品保概念闕如。前三廠行之有年之台電施工品保觀念及制度,至核四已然變質。
     台電:核四計畫前半期的工程與一般電廠的建廠工程無異,工地主任是具有核能電廠施工經驗及土木專長之人士擔任。參與核能建廠的員工,在上任之前也都必須經過訓練。
試運轉測試
     核四論:試運轉測試之完整及嚴謹,取決於測試程序書。核四廠為特殊電廠,並無標準程序書可以沿用,台電乃交由無核電實務經驗的新進人員編寫、執行測試。
    台電:標準程序方面,核四廠的試運轉程序書的編寫是參考日本志賀電廠,以及核一廠、核二廠的試運轉程序書;至於人員的專業度,共有71名出國受訓的資深幹部與10名較資淺人員參與編寫,並撰有範本提供參考。
完工日期
    核四論:台電不知核四廠完工日期,亦無能力估測。
     台電:核四電廠各項工作的進度常受到一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所以縱使完成日前的進度規劃,之後仍需配合工程執行的狀況進行動態調整。






核四,之後的事 
 
隨著309廢核大遊行結束,核四議題也漸漸退出螢光幕前,民眾的注意力隨後轉移至華光社區、與菲籍船隻衝突、狂犬病疫情、軍法改革…,因主流媒體對於一項議題的持續性低,而致使民眾知的權利受損,此情況並非我們所樂見。因此我們整理了遊行之後核四還發生了哪些事情,礙於篇幅,僅列出幾項重要事件。

六月
為確保核四安全,台電特邀請世界核能發電協會(WANO)至核四廠支援進行「運轉前測試特別評估」,WANO專家已於6/17正式進駐。
˙WANO 是核電營運互助協會而非安全規範管制組織。德國聯邦環境部顧問Christoph博士:台灣要找得該是「安全規範管制者」而非「核電運營者」。
˙WANO的同業審查屬於商業機密,未獲得WANO同意前,不得將報告釋出給第三者,換言之,審查結果只有台電知道。
˙審查制度雖設有基本項目,但完整範疇可由受評估之電廠自行決定。故電廠欲隱瞞自認其有缺失之處,可事先將其排除於檢驗範疇。
˙福島核電廠亦曾通過此評估。
質疑


台電立場


˙以國際業界最高標準協助審查核四試運轉測試之安全與品質。
˙ 預計八月上旬結束第一階段評估並提出建議事項,台電將依其建議進行改進。
˙目前WANO專家提出初步意見,包括兩項優點:
    1.台電GEH顧問協助下自力編寫相關程序書,得累積安全運轉之智能與技術。
    2.在獨立的安全檢測小組主導下,重新執行試運轉測試進行功能再驗證,可強化測試的多重確認。
˙WANO並提出測試前的準備工作應更加充分等建議。
七月
˙海倫‧寇蒂卡7/9應邀來台,稱:「只要有一磅的放射性物質鈽,就可讓全球的人染上肺癌。」並且指出,國外核電廠緊急應變計畫區(俗稱逃命圈)範圍為40公里,台灣僅8公里,令人擔憂。「勸核四最好不要運作,否則將造成大災難。」


質疑

台電立場

˙核能電廠正常運轉時,例行排放之核種中並無放射性物質鈽。(鈾衰變→錼→鈽)鈽比較重,不易溶於水,不會漂浮在空氣中,毒性大,但擴散性較低。當核子意外事故發生,只有在反應器爐心熔毀時,才會釋出鈽,且釋出的鈽核種也只會沈積於反應器附近。
˙20135WHOUNSCEAR對日本福島核子事故健康效應的最新評估結論亦指出:福島核子事故發生後的輻射曝露,未造成任何「立即」的健康效應,而未來對於公眾及絕大多數的工作人員也不太可能造成任何健康影響。
八月
國民黨於8/5召開第三次臨時會,核四公投案遲遲未通過。
˙ 在野黨立場: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應針對國防改革、核四、兩岸談判等議題,舉行國是會議。
˙ 反核團體訴求:民意高達七成四反對核四廠的設立,核四應當立即停止興建。
質疑

台電立場

總統府回應:政府推動核四公投案的決心沒有改變,還是希望國民黨籍立委積極支持,總統府發言人李佳霏說。








訪問 
為了了解學生對於核能的議題的看法,我們訪問了2位曾參加過309反核大遊行的大學生:Walen,中山大學社會系(以下簡稱「W」);張齡文,高雄醫學院心理系(以下簡稱「Lynn」);我們採用發放2份相同的問卷,分別網路訪問,並以受訪者回答的原文貼上,因此有格式不符,謹請見諒。

:對於核能的議題,其實是有許多多元意見的(並非單純正反兩方)像是有人『支持核能』、『完全反對核能』、『支持核能但反核四』......那你個人的立場呢?
Lynn: 反對核能,更反對核四
W:我個人是堅決反對核能,不管是核一核二到核一百

:可以說明一下反核的原因嗎?
Lynn: 對核能的理由:如果核廢料一天沒有完善的處置方式,就不應該有核能發電,而且核電廠事故所造成的傷害及影響是世世代代的,世界上沒有其他發電廠的事故比核電廠事故影響更深遠、更嚴重。
反對核四的理由:核四是一個糟糕的拼裝車工程,還沒運轉就出了很多問題,而且台灣的負責人員擅自亂拼亂改核四機組,導致現在無論日本或其他給於核四技術與零件的國家都不願負責或伸出援手。而且台灣根本沒有建核四的需要,建核四不過是一場拿老百姓的納稅錢跟生命安全開刀的官商勾結。
W:我先聲明,先別把自己框架在「反核」兩個字內,我們應該要培養具批判又自主的科學價值觀,對於接收到的資訊存疑並論證。經歷一番瞭解核能的過程,我選擇相信核能弊大於利,反對核能的原因可歸類為三大類,分別為「世代正義、環境正義、高風險」。當代核能使用後,必需將半衰期近萬年的核廢料封裝起來,丟給下一代去處理。而當我們的子孫出生時,每個人身上都背負著幾桶處理核廢料的責任,他們會如何咒罵我們世代的決定?這就是世代的不正義。我們應更進一層思考,核能生產的電力是給誰用的?核廢料放置是否違反人權?
攤開台灣的電力結構,一般家戶用電比率只有22%,而工業用電52%,但所有人民卻要承擔這些工業生產用電的核電風險,所以當台電公司恐嚇我們「沒有核電就會缺電」時,最該擔心的人不是一般大眾,而是那些高耗能產業(如石化、化學)的工業大老闆。在核廢料處理那端,核廢料往往循最小抵抗原則來處理,台電1982年欺騙蘭嶼原住民說要在這裡蓋個罐頭工廠,沒想到換來的是10萬桶的核廢料,在那個只有4700位居民,且富有文化和自然環境的人之島上棄置台灣用電的嫌棄物,是為環境的不正義;不只離島居民,本島東北角密密麻麻蓋了三座核電廠(加上未啟用的核四),核電廠裡頭的溼式儲存池,裝著發電至今的高階和中階核廢料,福島核災起因也是溼式儲存池的輻射外洩,東北角的居民因此承擔了核電的高風險,此高風險不只因為核電廠撤退圈內居住了千萬人,更是台灣島本質上為板塊擠壓生成,全島遍布地震帶,台電口口聲聲說的耐震系數和安全因子在面對大自然日趨嚴重的反撲,完完全全不能保障全台灣人民的安全。



:不過擁核的人也表示核能是較有效率的發電方式,溫室氣體的排放也是相當少的,目前並沒有適當的替代能源。對於這些意見你的想法呢?
另外像我爸也會說:「很多人都一昧的反核,上街遊行,藝人提倡。吵得沸沸揚揚,但卻沒有人提出確切的方案。要是可以不要有核能,應該沒有人會反對吧!但是現在就是沒有解決的方案。」

Lynn:我不認為效率比人命及健康重要,溫室氣體如何能與輻射相比?替代能源?歐洲一大堆替代能源方案,實施得相當不錯,也逐漸在廢核。我們有解決方案,確確實實地解決方案。只是我們在提出訴求的時候,若是囉哩八嗦,民眾根本不會聽,無法引起共鳴與注意,所以在一開始的遊行、標語等等,都是以比較直接甚至慫動的方式來引起民眾級政府的關注。
W:擁核人士往往只看到發電的當下,未能將核能產業的生產鏈給審慎檢視。從鈾礦的開採、提煉到冷卻燃料棒,無一不是產生龐大的碳足跡?砍樹、炸山和露天開採得以採集鈾礦,而鈾礦的開採不只破壞環境,還產生國際紛爭,美國在控制鈾礦開採上總是採取不人道的國際制裁(中東、中亞),為了讓產鈾國家順服美國,只有兩條路讓這些國家選擇,美商買下採礦權,或稱呼該國為恐怖主義以武力對待;提煉過程亦是高耗水高耗能,就如同石化產業的強化版,更多的廢氣、更多的爐渣、更多的能源;產生最多溫室氣體的是最後一個階段,冷卻燃料棒。使用過後的燃料棒從反應如取出時,仍保持相當高的溫度,為使其冷卻,會將這些燃料棒放到冷卻池裡,而冷卻的過程需要大量的海水在外層進行交換熱量的動作,這些大量排出的熱水以及先前生產過程的碳排放,從未出現在台電計算核電碳足跡的說法中,核電是低碳發電的說法完全是騙人的。
在政府宣傳需要更多電力的當下,我們需要思考另類發展的道路。不妨問問看自己這個問題:經濟成長就等同於幸福嗎?教科書和大人們對經濟成長的曲線只有一種想像,就是正向的成長。也許我們該思考「減法」的成長,人類藉大量擷取自然資源以獲得優質的物質生活,也因為如此,地球變的坑坑疤疤的。也許有另外一種生活模式,是不必汲汲營營地追求戶頭裡的數目,也不必被鬧鐘追著跑,重新檢閱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珍惜擁有的事物,拾起真實的情感。這些另類的發展模式,有許多不同的方式,如慢城生活、生態村或半農半X,而這些另類發展的實際案例,都秉持著中程科技、社區自主的原則,如果用這種概念來解決台灣用電現況,明白社區型發電的暨經濟實惠又可節省輸電成本。

:那如果既然有解決方案,為什麼政府仍堅持核能呢?(因為我爸都說:政府不是笨蛋,他們有專業的團隊,會做這樣的決策,必定有他們的考量。)
Lynn: 馬邦伯底下邦伯政府==+這個政府非常不靠譜,你看核四議題,民意這麼明顯,他們還硬要搞鳥籠公投,對國民黨籍立委動員,甚至要對反對核四的羅淑蕾丁守中祭出黨紀,還有什麼好說的。



W:各位有空一定要去瞭解台灣戰後的歷史,美國仗著資本主義世界發展的大旗來援助台灣,美援會經建會前身)和國民黨政權如何勾勒出台灣產業的結構與政商遺絮。簡單來說,台灣能源政策的制定小組被國民黨的菁英團體和知識分子所壟斷,而美國核能供應商組成的遊說團體和國民黨進行利益交換,邊蓋核能電廠邊收取回扣。這在台灣不是個案,全世界許多國家的核電發展都是如此,美商招待民意代表喝花酒、出國和送紅包等等。
政府真的不是笨蛋,核能電廠分到的羹湯比較甜,所以台灣必須蓋核能電廠。舉核四為例,預計完工總共要3300億台幣,運轉40年的燃料棒成本為3800億,這些還不含後端的除易成本、維護費用以及核廢料處理成本,根據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的推估,核四從興建到除役,總共需要花掉中華民國人民納稅錢13992億元。政府不是笨蛋,笨的是相信政府的順民。

:有些擁核的人士認為地球暖化的風險高於核電廠爆炸 你怎麼看待這個說法?
W:同前所述,核電是超級排碳機器,核電並非解決地球暖化的藥方。我們的政府說,核電廠出意外比坐飛機失事機率還低,我只能說他們太樂觀了,當初,全世界都不認為擁有高工安技術的日本會出事,但日本確實發生了核災。比起優良工安水準的日本人,我國國人還得相信蓋核四期間發生過512件工安意外的台電經營核能發電廠,真的是有夠樂觀。
地球暖化和核災都是人類可以選擇的,如果我們知道破壞自然以及使用核電會禍害子孫,也知道如何去避免悲劇發生,卻明知故犯,這樣就是犯賤,而我們的政府就正在犯賤。我們不需要破壞自然環境也可以過得很幸福,也不需要核電廠來製造工業用電,重點是,我們不要這些風險加諸在人民身上,如果我們願意選擇的話,如果你願意發聲的話。

:很多人會說:『為了反核,我願意付出較多的電費』 但是並非所有的人民都願意。 停止核能會讓電費上漲,是否可能就是因為如此,政府才不願停止核電廠運作?
W:「不用核電,電費就會漲」,經濟部常常以這種話術來欺騙大眾,但事實是「用了核電,電費依然會漲」。更重要的是,核電只佔台灣總發電量的16%,就算台灣不用核電也不會缺電,歡迎上台灣電力公司去搞清楚總發電量、裝置容量和備用電容率,就算達到用電高峰(一年只有一天)仍保有5%的備用電力。
台電一直在說謊,民眾不應該被這些數據搞得團團轉,漲電費並不會讓日子難過,薪水低才是政府該正視的問題。政府花了許多納稅錢補助大企業工業用電,這些創造出來的產值被少數人擁有,底下的員工和社會大眾並沒有享有這些好康。我們的社會面臨的是分配不均,並非漲電費這種爛招數。


:那你覺得身為學生的我們 能為這做些什麼嗎?
Lynn:瞭解並關心核能議題,甚至是替代能源、綠能,也多多去關切世界各國相關的議題,因為這不只是關係到台灣,核能議題是全球都面臨的考驗。我們從國外吸取知識跟經驗,並想想有哪些是台灣可以學習的、台灣可以改進的。
有能力的話,再向更多人說明核能議題,讓更多人了解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還有公投一定要出來投票!!!
希望有更多人站出來,一起守護台灣:)
W:我也是一個學生,一年前還是個渾渾噩噩的荒唐大學生。也許你跟以前的我一樣,避談政治且不想管這麼多囉嗦的狗屁爐灶事,只想彈彈吉他打打球,有閒就跟女朋友出去約會。直到我瞭解一件事實,我們正在改變的大刀上,刀落下就是歷史的傷口。核電廠在我出生前就已經蓋好了,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但現在有一個機會阻止核四,你會怎麼選擇呢?
未成年的學生被視為未成熟的公民,還沒有投票權。但仍有求知與求變的權力,多瞭解一點,多參與公共事務,改變不是一時一刻,只要我們秉持搖滾樂Rock and Roll的精神,終究哪一天,也會成為台灣公民社會的成熟公民。
以下是我推薦的公民團體,歡迎大家上網詳閱或加入志工: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關心台灣核能)、地球公民基金會(南部在地團體,關心南部環境保護相關)、台灣農村陣線(土地與農業)


以上兩位回答僅表達其個人立場。而由於我們找不到擁核的學生,因此缺少另一方的觀點。





參考資料:
TED影片原址「這個世界需要核能嗎?」:
http://www.ted.com/talks/lang/zh-tw/debate_does_the_world_need_nuclear_energy.html
經濟部官網新聞稿
台電官網新聞稿
聯合報新聞稿
自由時報新聞稿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網站
維基百科
:
WANO World Association of Nuclear Operators世界核能發電協會
GEHGE-Hitachi Nuclear Energy 日立核能

海倫˙瑪麗˙寇蒂卡Helen Mary Caldicott),澳大利亞籍醫師、反核運動推動者,曾建立數個反核運動團體,於1985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