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徵稿】第五期徵稿要點




諫燈     第五期徵稿要點

一、投稿項目

1.【閱聽人素質】
在上一期的諫燈,我們針對媒體亂象給了許多的論述。但回過頭想想,你我在接收資訊的同時,是否有仔細審視或以一個謹慎的態度去面對資訊?

2.【Facebook】
數年前,facebook崛起,訊息傳遞速度大幅上升,徹底改變我們接收資訊、人際互動的習慣,另一方面,個人資料一覽無遺,隱私權是否蕩然無存?

3.【環保議題】
過度資源利用、水資源缺乏、森林保育……已成人類須嚴正以對的問題,各國家或組織有不同的立場,其中該如何取得平衡?對於你我身旁的環境,你認為可以如何發展呢?

4.【都市改造】
為了促進都市進步,各級政府無不積極行都市變更計畫,你所居住的地區是否也有正在進行的計畫呢?這計畫對你而言是好是壞?寫下你的想法吧!

5.【名校迷思】
常聽說因學生在外表現不佳遭民眾投訴到校。有人認為這是種為了符合大眾期待的現象,可說是很正常——「畢竟你們是第一志願!」但也有人覺得因此而用放大鏡檢視並不妥當。

6.【類組選擇】
升上高二,會選擇類組,無論你選擇或偏好哪一個類組,是否會對各類組有些既定的印象或期許?又或者對於因類組(班級)不同的資源分配差異,你有什麼觀察?

7.【自由主題】
在想什麼嗎?有話想說?想對某些事情提出任何看法?歡迎自由主題投稿!


二、投稿辦法
  1. 截稿日期:民國102年1月28日 周一。(請盡量不要逾期
  2. 交稿方式:①書面交至雄中 218陳品丞                             雄女 215柯佩吟                             南一中201邱照旻                      ②夾帶檔案方式寄至本刊信箱:think.with.lighter@gmail.com           ③附檔案私訊至FB粉絲專頁:http://www.facebook.com/JDLighter
三、投稿規則
  1. 請自訂標題;若無,則由本刊編輯部訂之。
  2. 基本資料(投稿項目、標題,投稿人本名、班級座號、連絡電話、信箱)請務必在信件中填寫完整,以便本刊作聯絡用。
  3. 若使用電子檔投稿,本刊於收到後3天內將會以信件方式回覆;若投稿3天後未收到回覆,請主動詢問本刊收搞人員。
  4. 以上投稿項目皆可在信件中註明使用筆名刊登;若無提供筆名本刊將自動以本名刊登。
四、注意事項
  1. 不可一稿多投(不可投已發表、或有可能發表之稿件)。
  2. 每人每項最多可投一篇。
  3. 基本資料請填寫完整、正確。(切勿冒用他人資料)
  4. 違反以上任一規定、且經查證者,本刊將不錄取。
  5. 違反第1點規定者,需自行負擔法律責任。
  6. 投稿文章一律不退稿,錄取文章之版權為本刊所有。
  7. 如有其他未盡事宜,本刊有最終決定權。
五、與我們聯絡

問題與建議回報系統:問題與建議回報系統

【專題】十二年國教座談會

文\陳俊臣


  十一月十七日,外面下著濕冷小雨,捷運站內的美麗島會廊卻聚集了一群熱情的人。他們是十二年國教修正學生會,正穿著黃色的會服在忙碌的準備,這場代表學生力量的座談會即將開始,令人格外期待。

  一開始是學生會簡單的介紹組織、活動目的與政策說明,然後提出他們的看法。他們認為新制度中學、術科比例差距過大,無法讓學習繼續維持,比序項目的複雜也對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不公平。因此學生會提出幾點建議,包括師資要完備,學術科比例要再調整,並推動一校一特色,讓學生可以真正擇其所愛。另外,學生會對學生與家長做了調查,大部分的意見都是反對十二年國教上路的,並認為學科比例應至少占50%,而針對師大學生的調查也發現,大部分師大的學生不了解國教的內容,就算是了解的人中不認同的比例也占多數,對這些將來可能成為師資人才的大學生調查,別具意義。

  接著發言的是各校代表,雄中、雄女、師大附中、鳳新高中與台中一中的代表各別就自身的經驗與觀察,提出對政策的看法,有反對禁止跨縣市就讀,認為多元比序對清寒家庭不公平,也有贊同廢除明星學校,並認為價值觀中對菁英的定義太過單一。然後是補習班代表和家長代表發言,補習班批評政府公佈的內容明確度不足,公佈的時間也太晚,讓學生和家長措手不及,家長代表也表示現在才公佈政策,卻要用在今年國二的學生身上,對學生非常不公平,除此之外,家長也提出許多問題,像是軟硬體不足、政策沒有法源依據、號稱"免試"令人質疑、多元比序混亂到無法置信等等。家長代表用怒斥的語氣不斷質疑政府,也提到許多教育官員的傲慢,獲得現場其他家長的認同。最後家長代表建議要停止錯誤政策,把十二年改為從幼齡教育開始的十二年,並分階段緩步實施這項政策。

  在一片砲聲隆隆之後,國教盟的教授上台發言了。他從教改史講起,提出許多過去教改遇到的問題與經驗,再回頭來看現今十二年國教改革的問題。過去的九年一貫雖然有很多改善教育的理想,卻沒有培育出充足的師資,讓九年一貫成為有名無實的政策,而如今即將推動的政策不但沒有應對好師資問題,就連課綱都還沒訂出就要倉促上路,況且如此重大變革沒有經過應有的教育實驗步驟,更沒有經過立法,就要馬上在國二生身上實施,實在是過於倉促。但教授認為政策既然已經宣布要實施,就不應再廢除,否則又是傷害一群已決定走免試的學生。因此教授提出幾點現階段應對的方案,包括儘速制好課綱、暫且用會考的原始成績來取代三級制的評鑑、提供更多資源給性向未定者、取消過多的比序項目等等。最後學生會提出結論,也重申主張,希望政府能多聆聽學生的意見,並與社會一同認真檢討政策中需要改善的地方。
聯合新聞網 記者徐如宜/攝

  大體而言,這場座談的各方意見都圍繞在同一面向上,雖然或有稍微不同的看法與解釋,卻都以高中為出發點去進行討論,鮮少提出技職體系會面臨什麼問題,而家長們不斷提出大家要聯合起來去發動抗爭、影響政策,也使活動主軸有點偏向家長的立場,甚至有點像是家長們開的記者會。但無論如何,這是學生一手辦起的活動,或許吸引的關注不太多,卻證明學生的公民力量再一次的展現了,今日的學生已不如以往般安於課業,更會關注各方議題甚至付諸行動,在主流媒體即將操控一切的社會裡,這樣的活動教人格外感動。就讓我們一同期待接下來學生會還會有什麼作為吧!
                    

【專題】別忘了當個活生生的人

文文\林昆緯

赤著腳,我在平原上追逐著我的夢想。踏過甚麼,跑到哪兒
我不在乎。只怕一個閃失,丟了前方的背影,徒留我與虛無呢喃
拾著滿地撿不起的期待。跑著,跑著
隱沒在遠方的地平線,找不到回家的路……


  去年夏天,是個美麗的季節,夢想悄悄在勇於做夢的莘莘學子們心中播一個種,種子的名字叫「希望」。

  我知道,當我想要達成某樣成就,就得先付出。當我比別人晚起跑,我就要比別人跑得更勤、更快。所以我告訴自己,為了避免自己分心,盡量不要有不必要的七情六慾。唯有安份守己,才能讓我離目標更近一步。或許,我已經遺失了某樣東西,連我都不知道……


  「晨光微曦,映在睡得香甜的臉龐,在耳旁嘀咕,喚醒一個靈魂,開始新的一天…」對我而言,這樣的場景已經變的不真實,虛幻的如此諷刺,只會出現在考試的作文,卻從來不會發生,就像官方說詞一樣不可靠。真正的寫照應該是:「噢不!已經六點十五分了……趕得上公車嘛?阿我的輔教是又到哪去了?……搭上26號公車,7點10分到學校,趕快讀等一下要考的空英……第二節課好想睡,再撐兩節就可以睡午覺了!(雖然常常不爭氣的睡著)……下午還要上好多課好煩……中午還是一樣的米寶50……5點10分下課趕快買晚餐,晚上還要補習,全身臭味好煩…哎呀顧不得那麼多了……下課擠捷運回家,趕著轉搭公車……」

  明天還沒開始,我大概已經知道會怎麼樣過了。在人群中,指引方向的信使迷了路,困在黑白的狹縫,我找不到出口,擁擠的連呼吸的空間也被無情的剝奪。望向天空,猛然發現,自己已經好久沒有發自內心開懷的大笑了……翻開通訊錄,好多國中時期的摯友,已從熟悉走向陌路,去年夏天的約定還封存在桌墊下,原封不動。變的,是我們。甚麼時候我們變得不再彼此問候,連在街上偶遇,也只能微微點頭,匆忙的奔去未知的方向?

  披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發現電鍋裡有媽媽煮的飯,配上番茄炒蛋和一碟高麗菜。客廳裡沙發上,父親躺在那兒,大概又是太累了,看新聞看到睡著了吧?正當我準備搖醒父親時,心頭一揪,瞧見父親又多了幾絲白髮,幾絲憂愁。印象中,父親一直都是身強體健的。還記得以前,星期六我們全家都會一起到文化中心散步,然後中午去吃巷弄內的廣昭英,然後父親每次都會點肉圓配餛飩麵……還記得當我學會騎腳踏車,就是在那樣的一個星期六下午,沿著一排蓊鬱的行道樹,還有些小樹映著熠熠的陽光,我與父親,一同完成了這項偉大的創舉。然後我們會一起回家,我們兄弟倆洗完澡,便會在餐桌坐著,聊著這一個禮拜發生的事,等媽媽煮好一道道的佳餚,其中一道就是番茄炒蛋。我已經忘記上一次和家人一起去走走是甚麼時候了;我已經忘記上一次和家人好好吃一頓飯是幾個月以前的事了;我已經好久好久,沒有好好關心我的家人了。那些情緒突然湧上心頭,心頭怎能不揪?那些場景,那些回憶,我把它們摺好放進口袋,卻在與風箏追逐時弄丟了……今晚的番茄炒蛋特別不一樣,比起記憶中微甜的味道,多了幾分鹹味,還有碗裡浸濕的白飯……憂愁沿著渠道爬滿我的臉龐,我想用盡一切力量洗去,但我不能。或許是兩口乾涸的井,已經無法再汲出更多的水了。

  每天,一個人搭公車到學校,一個人走去吃晚餐,一個人等捷運……與書本面覷的時間,大概都比與人交談的時間還多。我害怕的不是寂寞,而是一成不變的乏味。此時,我忽然覺得我就像張愛玲筆下的小說人物,過著如此詭譎的生活,如此的虛幻不真實。張愛玲可以改寫他們的生活,埋一個驚喜,種一個邂逅;那麼誰要來我的人生,寫下一段不一樣的文字?
正因為如此,我才會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個感動。

  雄中夜讀,我特喜歡司令台。我喜歡一個人坐在司令台吃晚餐,看著操場上有人在籃球場揮灑汗水,嘶吼著青春;一旁還有小孩,鼓著稚氣的臉蛋,溜著滑板車;到了六點,還會有歐巴桑在司令台做健康操。我在這裡找到一種氛圍,一種生命的騷動。到了晚上,那又更不同了。每次我讀書讀累了,就會走出軍訓大樓,到司令台上坐著。空蕩蕩的雄中校園,人散了,徒留我在此,享受一個人的孤寂。任憑夜風拂過我的臉龐,撫平我內心的不安;圍牆築起外頭的紛擾,給我一個能夠呼吸的空間,深﹒呼﹒吸。抬起頭,還能夠看見霧濛濛的夜空,綴著遠方的星星,傳來幾百年前的照片,連渾黃的月亮看了都不禁感動的舉杯與我共飲一杯浪漫。然後我會翻起心頭一張張塵封已久斑黃的照片,與月亮傾訴在我心中醞釀已久的情緒。這不是紹興,只是一壺清酒,摻一點詩人的浪漫。夜晚的孤啼,或許是李白撈起水中月前題好的詩,還來不及詠出,就先落了水;或許是孔子的諄諄教誨,幾百年給你說教還說不夠,還得在千年後的今日在此發牢騷;或許是文天祥來不及詠出的忠心耿耿,只得留到今日才得以抒發。夜晚裡,我與司令台,迸發出多少想像?此時的我,更能夠感受到伏貼的情緒,心中翻騰著生命的真實感。

  其實不是缺乏感動,端看你是否好好用心體會他的語言。

  還記得國三畢業後,我看了一部叫做第36個故事的電影。描述朵兒希望開間不一樣的咖啡館,能夠讓人在此以物易物。有一天,有個旅人在這裡交換他的故事。或許他交換的不是故事,而是自己一部份的人生。那是一部很棒的電影,不論是導演所要表達的思緒或是拍攝手法,以及感性的文字,都使我心中的悸動迴盪已久。

  還記得沒多久前,看到有人在FB上說到自己今天晚上與父母一起吃飯,久違的共進晚餐讓他很開心;有人說,雨季到了,泥土味好重好重,她在宿舍外等待著雨後天晴的彩虹;有人邀請我,一起等待轉播,看著某個偉大的人破紀錄。感謝你們,讓我的生命又多了一點的不同。

  最近,我開始喜歡種些盆栽,然後在玻璃罐上畫上他們各自專屬的表情。我說:每個盆栽,都該有自己獨特的表情,正如我們,都該有自己的未來。我期待,期待著種子發芽,然後茁壯,那是種無法言喻的欣喜。

  感謝所有人,讓我感受到生命的熱度。在追尋夢想的過程,我不會忘記,關心身旁的一切,當個活生生的人……

【專訪】陳銘彬老師

採訪、文\陳柏儒、謝慶宏



  南方的豔陽熱情不減的照耀在午後高雄的市中心,中央公園正響起一場盛會的號角,從中央公園出發,走在長長的遊行隊伍中,一路繞行在以中央公園為中心的四周街區,穿梭在大街小巷,路上經過的行人與駕駛們彷彿想對我們說些什麼,而我們也正想向他們傳達我們的訴求,二、三個小時過後,我們再度回到中央公園,這是不久前出發的起點,也是現在抵達的終點,回到原點,並非躊躇不前,但卻也無聲的透露出同志議題在台灣社會發展上的舉步維艱!

  此次遊行洗禮在同志運動的熱情與彩虹的繽紛,我們編輯團隊希望對於「同志議題」有更深入的探討,因此訪問到高雄中學國文科陳銘彬教師,陳老師曾任高雄市教師會理事長,並積極參予各項社會運動,對於「同志議題」有不少的涉獵與見解,是同志團題的重要籌組人,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對於同志學生的輔導與陪伴,亦有不少的經驗與心得。

  以下為向陳老師多次請教與討論後,歸納的一些結論和重點:

  人生而自由平等,憲法更加保護我們的平等權與自由權,其中平等權中包括性別平等。性別平等不應該只是建立在「兩性」上的平等、不應該強制將每個人二分法,分為男性或女性,心裡性別是相對的,並不是絕對,並沒有什麼是絕對男性或絕對女性,所以對於同志來說,他們一樣也是受憲法保障的。那是屬於每個人的基本人權、不可被剝奪的權利。

  既然性別平等是屬於每個人的基本人權,那為什麼同志卻往往被社會所歧視,給予不平等的對待呢?筆者認為想改善如此人權的弱勢,則必須先了解他背後的原因針對原因來對症下藥:傳播媒體、宗教團體的過度渲染、斷章取義、學校教育的性別知識缺乏,這些都直接或間接促成了對於同志不平等、不友善的社會風氣。而如此的社會風氣則來自於對於同志議題的「認知不清」與「片面了解」。

  先針對於傳播媒體的議題進行討論:

  現今社會漸漸趨向於資本主義,就連傳播媒體也不例外。只要議題夠聳動、內容夠辛辣,無論它是否為事實的全盤真相,收視率好便夠了。如此一來,便阻礙了人民「知」的權利。這一點在「同志議題」上也是一樣的,就以之前的新聞當例子:三位女同志因感情糾葛問題,互相爭風吃醋,而虐殺了另一名女同志。仔細去瞧瞧各家媒體的報導,不難發現,似乎都有意把事情渲染的在誇張一些。而報導此項新聞的次數,更是增加許多,無意間,人們便會認為原來同志的感情世界是如此複雜恐怖。其實真相並非是如此,只要簡單的統計一下異性戀與同性戀發生這類事件的次數,即可發現:異性戀高於同性戀許多,而社會上彼此和諧相處、互相珍惜、尊重對方的同性戀者也是佔大多數,那些複雜的感情,只能算是個案而已。

  傳播媒體足以改變社會風氣,影響層面不容小覷,所以媒體應具備倫理道德,將正確且全面的資料完整報導出來,並不是斷章取義、蒙蔽社會大眾。人民也必須自己具備「媒體識讀」的能力,獨立判斷是否因為她是同志才產生這樣的情況,抑或只是偶然。此外,人民必須去掌握自己的發言權;尤以現今網際網路如此發達,透過網路,我們可以將錯誤或單方面、過度渲染的報導適時且適當的予以抵制,要求給予全面且完整的事實。如此一來,或許便可進一步改善同志在社會的角色與地位,以及社會大眾的眼光與觀感。

  如果希望同志議題能夠更輕易的被社會大眾所接受,老師在此提供了一些方法:呼籲同志朋友們必須勇敢的站出來,透過行動關心其他同樣在社會上處於較弱勢的族群;互相給予支持且積極參與彼此所發起的社會運動,發揮團結的力量,讓更多人能夠接觸到更多元豐富的管道去了解同志的議題。筆者相信只要多一層的了解,就能夠有多一層的認同,有了民意與輿論的基礎,便更有機會進一步要求政府在性別教育中落實正確、公平且公正的同志議題傳達,如此一來,便能促使社會逐漸地接受同志議題,真正走向多元開放的民主社會之路!這一切,皆仰賴於教育的徹底扎根…….

【專題】我是同志,你的同志

文\林俊沅


  2012年9月22日繽紛喧天,熱鬧的中央公園不是街頭藝人的表演秀,而是為了人權而站出來的同志朋友。

  「終於作了這個決定,別人怎麼說我不理,只要你也一樣的肯定!」梁靜茹-勇氣。喜歡一個人不分對錯,女生對女生的愛,男生對男生的愛,一樣的珍貴,一樣的偉大。愛上一個同性者,不是罪過,他們在愛情的世界裡擁有一樣的天空,一道彩虹,只是在現在的社會中,他們必須要更有勇氣,更能面對自己。

  除性化的衛道人士,早已蓬勃了整個政治圈,媒體圈。不勝枚舉的例子:情人節同性戀團體舉辦的街頭親吻活動,令人意外的事情是,電視上居然莫名地打上了馬賽克,女軍官私下自拍不可原諒,合意性交易娼嫖也被貼上大標籤,動新聞散佈性感誘人女體的畫面被嚴懲......。「性」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遮遮掩掩,滿口仁義道德的人。傳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過分的傳統,那可成了食古不化。

  2012年9月22日當天共55個民間團體走上街頭,伴侶盟發表他們的訴求: 「親密關係的結合與實踐已非常多元,但我們的法令規範仍停留在一夫一妻的傳統異性戀婚姻家庭,立法內涵也維持保守的想像,對於溢出民法框架婚姻家庭框架的每位公民而言,台灣目前的社會制度實質上排除、漠視他們的各項權益。」因此,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同步推動三套成家制度:同性婚姻、沒有性別、性傾向限制的伴侶制度,以及多人家屬制度,以具體的立法草案促進社會對話,促使親密關係民主化,確保不同形式的家庭都能獲得平等與合理的法律保障。 (節錄自網路)

  活動當天,除了看的到各大學的學生自主性的參與,高中生,在這樣的活動中似乎形成另類的亮點。「為青少年同志爭取權利以及增加高中生同志在社會中的能見度。」高中生制服聯盟這麼說道。幾年前令人印象深刻的葉永鋕的報導,我想給不少人心中留下陰影,同志不會害人,但是歧視真的會害死人。

  前些日子,台灣在宗教界向前邁出了一大步。佛法學師傅昭慧法師就為兩位女性情侶主持婚禮,仁慈的昭慧法師這麼說:「同志婚姻基本上設定固定伴侶,應該鼓勵,不該詛咒!」婚禮期間,雙方家長皆有出席,而這兩位勇敢站出來的虔誠佛教徒更是不畏世俗眼光,他們相信,有愛就會偉大,他們希望這場婚禮,能為自己也為更多同志朋友,爭取到更多的權利。

  這次的大遊行活動,其實是個每年都會固定舉辦的活動,然而今天在高雄這個地區卻有更大的躍進。草根性強的高雄,今年比去年多了將近一半的人走上街頭,而走上街頭的這些人也不再只有同志參與,有的是異性戀者,甚至有些是一向教義反同性戀的基督徒,但不論如何,他們會走上街頭都有共同的目標,就是希望人權意識能再抬頭,這些同志的權益能受到保障。

【專題】旺中我的學生運動

文\林俊沅


  桌面輕惹上了一層灰塵,匆忙丟下的學校運動褲還攤在床頭,三天前的自己仍舉棋不定。

  2012年8月30日我去參加了一個大學營隊(雖然表定是說高中大學,但那時恰為高中開學日,理論上將無高中生),我拋棄了我的開學考,與新同學見面的第一天,相較之下,去一趟營隊不僅僅要到台北花上一筆不小的費用,甚至得為課業繁重的高中生活留下空白的三天,不論是學生或是家長,何謂明智的選擇一目了然。如果這世界會因為你說話走上街頭就可以有改變的話,那以後只要遇到問題大家走出來就會解決了。老實說這樣的冷言冷語現實的令人十分挫折。好幾次想要建築自己的理想,但卻始終只有一個藍圖,眼前的阻礙,不外乎是少了支持我的後盾或是擋在眼前名為現實的道路,到了後來連藍圖的筆,我也漸漸地將它擱在一旁。

  很多人問我,你的父母應該支持你吧!不然怎麼會讓你來參加這次的活動?這問題實在說來尷尬。老實說我父母非但沒有支持,甚至不贊同。而我之所以能參加這次的活動,卻也是得還感謝父母尊重我的決定,並且願意給還只是學生的我資金上的支持。

電影《騷人》,副標題《能搞革命,我很快樂》十分的吸引我。聽幾位學運的前輩也曾說過他們的學生時代,學運社運時,不外乎眼前的老師教授還有父母,明示暗示的說,你們這群社會亂源分子,看以後有哪家公司敢用你。老實說,在出發前這正是使我舉棋不定的原因。李惠仁導演,第二天(8月31日)下午場的演講者。他撥出黃國昌老師在7月27日那天,同樣在台大新聞系所301教室的記者會的場邊影音紀錄,透過畫面我看到的是社會醜陋的一面,輪番毫無節制的質問黃國昌老師,這樣的「嚴刑逼供」令我對於社會感到害怕。
很多時候,社會大眾會將這群投心投力於社會運動的學生或民眾們當成了暴民,而相對於那些坐在電腦桌前BBS或Facebook打個幾句話的鄉民,也許總讓人認為這是激進的。時常有人勸我,這社會不是你一個人出來就可以轉動,你出來是毫無意義。老實說,我也這麼覺得,但我不覺得毫無意義!我時常在想,當初解嚴前或解嚴後初期的那些抗爭,多少士農工商尤其是學生,是歷經多少努力才換得的現狀,無論專制或民主,台灣的民主應該就是在這樣的拉扯下而誕生的。

  「不是高雄中學的嗎怎麼還不好好念書呢?」我想這是報紙一刊出,大多家長心裡所想。其實,我可以接受這樣的說法,但是我無法完全認同。因為我認為既然身為學生,未來的主人翁,不能不正視我們現在的社會,拿這次的例子,假如說沒有人願意站出來,未來的媒體逐漸成了「一言堂」的時候,你能想像這樣的社會會是你未來所處的環境嗎?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都沒有人願意瞭解,甚至站出來為自己的未來的環境打拼,那又有誰能保障?我誠懇地希望學生也能站出來,當然前提是你要經過對於事件有充分的了解以及有先顧好學生的本分。

  我決定走出來,除了當然對於社會有一定的理想和期許之外,也對於其議題有一定的想法和興趣。老實說,不論報紙上或是身邊的人所謂,「熱血」這兩字並不是我想要被看見的,我也從不認為我熱血。其實,最後推著我前進的理由,真的是單純而簡單的:「如果我現在不做,將來我會後悔。」僅此而已。很無聊很幼稚,但卻又有種好像非必要不可的感覺,我試著想像假如未來我進了媒體業,卻只能如同考試般地寫著「指定題目」那種情況會有多悲慘,或是每當清晨看新聞,卻完全只有一種說詞,幾十家頻道形同虛設,那恐將為「知」感到畏懼。

  當然,並不是我出來就會有改變,但是如果不走出來我會後悔。

【投稿】你還在等什麼

文\林慧慈


  「國民教育科」全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是2011年香港教育局推出的一項新政策,旨在促成國家和諧、國民身分認同與個人間的團結一致,幫助學生發展對祖國的歸屬感、能為國家隊打氣並且欣賞中華文化。但香港人嗅出來了,這個說來好聽的政策,它的本質,卻是一種「洗腦教育」。

  前些日子,香港的「學民思潮」進行得如火如荼,反對「國民教育科」的民眾聚集在香港政總府前面,有老師有家長,更多是我們一樣的學生。學生本該是最單純、最與世無爭的,但這次的事件卻逼得還未成年的他們不得不走上街頭。影片裡一群又一群的學生用他們的行動去捍衛弟弟妹妹、捍衛他們的下一代「自由思考」的權利,不要成為洗腦後的忠愚愛國者。

  我們總是給香港人「冷漠」的標籤,現在的我卻感覺,有人情味的台灣人比香港人還冷漠。你看著電視,你翻著報紙,你讓一則又一則需要你幫助的新聞從你眼前飛過,然後頂多嘆口氣說台灣好亂,或者是罵罵政府怎麼不做事。

  你知道曾經有一群人辛苦了一輩子卻連退休金都得不到嗎?你知道有另外一群人在窄小破舊的木造房屋裡活了一輩子,土地被強制沒收還要賠償一大筆金額嗎?你知道有一群人不只住的地方沒了,甚至連他們祖先的墓地都面臨被開發的命運嗎?你知道台灣也近乎處在被媒體洗腦的環境中嗎?

  你不知道,因為新聞沒有播。你以為我們生活的地方是快樂天堂,每天只有行車紀錄器所拍到的「差點發生」的車禍和影音網站上各式各樣歡樂笑著的小寶寶。你以為這世界很和平,最重要的只有今天哪個藝人又跟誰搞曖昧、哪個名嘴又和誰槓上。你用了一整個禮拜來罵Ma小姐,又用了另一個禮拜來哀悼鳳飛飛,最後又用了十一天來關心某淫魔是如何如何的可惡,他的落網是如何如何的振奮人心。

  你還在等什麼?等著某個大人來改變這荒謬的世界嗎?

  學民思潮的召集人黃之鋒,1996年生,跟我們一樣大。而他,能夠發起一次又一次的萬人遊行;能夠迫使原本態度強硬的香港政府一步步地退讓、妥協;能夠讓中共的獨裁統治,在香港這個小島上崩塌了一小角。儘管結果一直到現在仍舊不盡人意,但他還是改變了什麼不是嗎?不要再用「年紀太小」、「沒有能力」當作藉口。

  忘記是誰說的了,學生是這社會最安定的一群,若是連學生都起來抗爭了,這社會也沒救了。是幸還是不幸的呢?這社會上大部分的抗爭都是由學生帶起的,五四運動、六四天安門、野百合學運……學生沒有包袱、不會瞻前顧後,一股熱血衝腦兒的就去做了。因為我們不是大人,我們沒有什麼可以輸的。

  所以,你還在等什麼呢?











圖片來源:美國之音

【投稿】論孟棄留疏

文\自由基


  它令很多人十分排斥,卻又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許多人將它奉為圭臬,卻又因此侷限於狹隘的視野;它令我們又愛又恨,我們卻又不能缺少它;它是論孟,一股建構我們傳統穩定社會的力量,卻又箝制了社會多元創新的可能;它早在兩千多年前便確立了以人為本的中心思想,卻又背負著綁架知識分子的重罪;它是中國社會的中心支柱——儒家。

  由於有人認為最近社會普遍「道德淪喪」,亟需重振品格教育,於是搬出了儒家這套理論,希望使的人人更加「溫良恭儉讓」;只是有很多人認為儒家所闡述的為人處事原則已經與現實社會中脫節,完全照書上做可能流於愚忠愚孝,而且似乎太過於食古不化;當然,更多人擔心的,是論孟這樣的儒家思想「會不會變成考題」!至少在大家「以為」升學壓力很大的情況之下還要學習更多的東西會使學生們反彈(即使它一直被列為必修教材);最後,居然還有政客認為我們不應該學習這些東西,因為這明顯就是在把我們「中國化」;反正,每個人各有各的立場,但不論如何,論孟,也就是儒家的思想,依然有存在的價值。

  儒家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樹立一個知識分子的典範,有所不為的風骨,可能聽起來令人難以接近,其實,不一定要完全死板板的按照古聖先賢說的話去做,畢竟時代背景不同難以完全複製,還可能流於假道學,不過,儒家提供了一股力量,制衡社會上日益擴張的功利主義。蔣勳在《生活十講》中提到,如果一個人只有單一的信仰是危險的,對功利主義的盲從就是一種危險的信仰,台灣社會需要一股力量來制衡,儒家是很好的選擇。
  
如果只有儒家的道德,社會將不會進步,因為儒家其實是不鼓勵創新的;但如果只有功利主義,社會會變成一個沒有人性的……怪物,或許除了儒家之外,我們可以選擇其他的力量來制衡,但我們應該要想想,當社會大眾還陷入人情的泥淖中而無法接受西方理性思想,或是完整的宗教觀,是不是沒有其他辦法來抑制功利主義的擴張呢?社會需要的是儒家思想的制衡,而不是照單全收的遵守。有人認為這樣的教育不符時代潮流,而且可能會變質成愚忠愚孝,或是洗腦教育;其實不需要這麼擔心,想想看戒嚴時期的學生從小被灌輸反共復國的思想,但到了現在好像也沒什麼人如此認為,既然他們沒問題,那他們的下一代也應該不會有問題,為什麼對台灣未來的主人翁這麼沒信心?更何況真正的洗腦是你根本不會察覺出來的;如果對這點有疑慮,或許還可以多介紹一點中國各家思想流派,平衡「獨尊儒術」的問題。

  台灣社會中很矛盾的地方在於我們不能沒有我們的文化母體,但是有極力擺脫它—中國。當然,躺著也中槍的儒家又無辜的被捲入政治。只能說因為政治上的糾紛而拋棄其所有優秀的歷史文化和傳統,無疑是因噎廢食,捨本逐末;「台灣的文化本來就是中國文化的一環」,即使連台語也一樣,在台灣已經很難找到一樣東西沒有中國文化的成分了,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大概只有原住民文化吧!但是有人真正重視過他們嗎?大家還誤以為台語是完全本土的語言,為什麼鄉土文化教材幾乎獨尊台語?原住民才是真正的本土文化啊!一副會講台語才能稱作台灣人的樣子,真想奉勸那些炒作的政客,想當真正的台灣人,去學原住民語吧!台語又沒有文字,還敢說使用漢字就是親中,真是無聊到了極點!

  很多人可能都誤會了,其實儒家的思想從來沒有在台灣這個社會消失過,也沒有式微,只是變質;道德本來應該是約束自己的界線,現在竟然被扭曲成攻擊他人的利器(電視媒體上有很多我就不說了),學習儒家只是恢復它們原本應該有的樣子,因為它們的思想依然深植於人心。

  或許你認為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或許這是對烏煙瘴氣的社會注入一股清流,或許這是一股制衡的力量,用來制衡擴張的功利主義,但我要說的是,每個人心中都一定要有一套標準,用來衡量「理所當為」,與「理所不為」。

【投稿】關門的藝術

文\蘇為綸


  每天走在學校,總是有各種聲音充斥在耳畔,有些是悅耳的聲音,如那婉轉的鳥鳴和社團的樂音;不過滿天飛揚的吵雜也使人渾身的不舒服。走過走廊,滿是人聲,不管是吼聲還是高分貝的談話,當然籃球撞擊燈的聲音也不時從教室內傳出來,當然最常聽見的莫過於關門的聲音!

  以前還沒有冷氣,大門總是為大家敞開,沒有那些碰碰碰的聲響,除非是那惱人卻舒爽的清風把們推向了門框。但是,近期冷氣裝了之後,門不在永遠敞開,而是永遠關閉,進出的人,不是手勁大一甩,一聲砰然巨響,不然就是完全不管門是開是關,似乎它不存在似的。

  在萬籟俱寂的午休時間,不習慣睡午覺的我,坐在教室內,總會望著班上的睡容,但這時,惱人的關門聲每次都讓我很火大。班上大家睡意正濃,有可能因為這樣的一聲把大家都吵起來,而原本就不該在午休時間進進出出的了,竟然還製造出這樣的噪音?難道雄中生都這麼自私自利?

  原本還沒什麼感覺,不過在看了最近一期的《蒲公英 》後,這件事的嚴重性也真的事非同小可,這個小小的動作正看出一個人是否能體貼別人,做事是否能做到最好,把一切都全力以赴。輕輕的把門闔上,盡量不要發出聲音,這不就是一種體貼?從這個小小的動作,我想就能看出一個人就竟放了多少心在周遭的人身上!

【投稿】對腐道人的偏見與迷思

文\Neumond


  我不知道,喜歡一項事物有什麼錯?有人喜歡運動,有人喜歡看電影,那我們喜歡耽美難道就不行?

  尊重彼此的興趣,我想這再基本不過了吧?為什麼可以盡情討論NBA職籃或是少女時代哪個最好看,卻不能暢所欲言自己最喜歡的攻受?

  我們見不得光嗎?為什麼連找個志同道合的同好都必須在大眾面前遮掩自己的興趣?懷著一樣的心思,見面卻只能閒話家常,而不敢詢問他或她是不是也和我興趣一致,怕被以異樣的眼光看待。到底問題出在哪裡?我不是很懂。
但不能否認的是有些自以為是的腐女(男)的人常將身邊的人物「公開」的配在一起而沒有考慮當事人的感受。要別人尊重你,你必須先尊重別人。但撇開這些,還是希望不要用奇異的目光打量我們,或是覺得這些很噁心,現在已經走向開放,不要在保留著連自己都不自覺的古老觀念,用新的眼光和態度包容接納我們,就如人要彼此包容尊重。難道不是嗎?


 我們學習低調,而你們是不是要學習尊重呢?


【投稿】論社會媒體

文\翎羽


  另外,臺灣早期只有三家電視台,台視、中視、華視,看起來似乎是個三國鼎立,相互制衡的局面,但其背後的掌控人就一個,蔣氏政權,一張大網撈過,剩下得不過是對蔣氏有利的消息留給人民。

  同樣的案例還有很多,如中共、北韓的媒體封閉、台北王家的新聞都有媒體操弄的痕跡存在。如果無法體會,試著想看看,每天早上的報紙頭條,新聞的跑馬燈都在報導死人復活的消息,你無從查證,更遑論分辨真假,久了,也就信了。

  媒體,一段話,可興風可作浪,他只是個工具,是把雙面刀,是增廣見聞的利器,亦是混亂社會視聽的罪惡。

【投稿】我們看到什麼

文\許欣如


  天天翻開報紙、打開電視已成為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但是餵給我的卻是充斥腥羶色情、雞毛蒜皮的內容,到底造成媒體亂象的原因為何?

  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隨著媒體逐漸商業化,企業的目的即為獲取最大利潤,收視率(銷售量)越高,廣告商必須付取的酬勞變越高,這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無論是編造故事、為了規避責任而以疑問句做新聞(也就是未經查證)、誇大事實甚至侵犯隱私的行為變得無關緊要,媒體傳播訊息的功能便喪失了,當媒體提供的訊息是無關緊要且單一的事件,那民眾就缺乏可以比較的多元,變成一種洗腦,甚至變得沒有主見。

  再者,立場也會決定你的利潤,最近十分火紅的旺中案便證明了這一點,當民眾以行動表示不滿,媒體輕描淡寫就怕自己的龐大的利益喪失,最後竟然焦點又轉至「走路工案」上面,兩家對立媒體利用各自的版圖互相抹黑、叫囂,例如:2012年8月17日蘋果日報:《時周》記者持《壹電視》名片 通篇造假採訪、2012年9月2日中國時報:反媒體壟斷遊行 中時:誰可怕? 遊行訴求「你好大、我不怕」 旺中集團掛布條回應「旺中案報導 蘋果400則 中時92則 誰是媒體怪獸?」

  我們又被誤導,媒體的自律蕩然無存。

  第三個原因:民眾的反應。媒體是一個傳播訊息的工具,但是大量挑撥性、煽動性字眼不斷出現,例如反韓、釣魚台主權(2012年9月27日:中國時報:敗國霸佔勝國領土 豈有此理)等問題,不夠理性思考就會被洗腦,民眾能夠反擊的方法就是拒看、拒聽、拒買,但是這點非常困難,名嘴天天在電視上大放厥詞,民眾只能轉台,但每一家都是這些內容,大家只好邊聽邊罵,越激起民眾情緒的節目收視率越高,刊登越聳動照片的銷售量越高,久而久之,民眾又被夾擊在中間,媒體素質變更糟糕。

  媒體的本質是一種工具,它不應該左右你的想法,以理性思考媒體刊登報導的用意,提供真正中立的新聞一直是媒體的終極目標,當然這個目標是個理想,但我期望至少媒體能提供雙方的資訊,引導民眾自行判斷,成為名副其實的「第四權」,共創美好的媒體環境。

  民初的女作家張愛玲曾言:「控制一個男人就要控制他的食道,控制一個女人就要控制他的陰道。」

  我想,要控制一國人民就要掌握他們的思想,要掌握思想,最快的方法不外乎控制他們資訊的來源媒體,如:報紙、新聞、網路,是大多百姓了解世界的管道,NCC表示,中東有核子武器,造成社會大眾對西亞地區的撻伐,美軍進入中東後進行屠殺,被美化為正義的表現,然而,殺了人,把一個國家翻了個底朝天,卻連核彈的一點渣渣都沒有發現,事後也只是一句「怎麼可能?」

【投稿】媒體亂象

文\Mini Fish


  何謂媒體?

  大家生活在這個社會,都知道人是群居動物,日常生活總是會有往來交涉,「媒體」便是人們用來傳遞訊息,散布知識的介質。舉凡電視新聞、報章雜誌,又甚至近年來興起的網路平台,這些可以獲得資訊、消息的都可以算是「媒體」。

  既然媒體是用來傳播訊息的工具那麼就存在一個重要指標──「正確性」,如果資訊是錯的,會有甚麼後果?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結果後來就沒人理他了,原本賴以傳訊的媒體──烽火,便失去作用了,由此可知,正確的訊息是非常重要的。於是,一個難題隨之浮現:哪些訊息是正確的?哪些訊息不是?而不是正確的便全然錯誤嗎?社會上的事情,很顯然的不能用簡單的二元來概括,這不是數學,大家都知道1+1=2,答案絕對不會是1或3,這無疑是錯的,只有2才是正確的答案。可是,馬英九開放美牛進口、旺中案,這些事真的有所謂的「對」與「錯」嗎?恐怕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你來我往針鋒相對了半天,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姑且不論此等眾說紛紜的麻煩問題,拿死刑犯來講好了,殺人抵命,自古以來便是天經地義的道理,料想大家均認為執行死刑是件正確的事,但在某些廢死聯盟及人權團體眼中這無異是傷天害理的違反人權。那麼,媒體究竟該如何報導這些社會上大大小小的事呢?又或者說,他們該用甚麼標準去評論、解釋?唉呦,這還不簡單,媒體就保持公正,把事情始末報導出來,然後剩下的就留給讀者自行解讀,誰是誰非,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是吧?

  可是,媒體真的能夠完全的公正嗎?文字是死的,發明文字的人是活的,媒體透過文字傳達消息真的能不放任何感情嗎?當然不可能。大家都知道,自○時報偏綠,聯○報則偏藍,可見媒體仍有其立場,報紙會透過文字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的價值觀,無形之中控制了輿論。一直記得好幾年前的新聞,有個朋友一家人因為火災去世,那時候上了頭版,自○時報以沉重的口吻描述這樁悲劇,附了一張全家福的照片,而蘋○日報卻用了極為聳動的大標題,刊登出死者焦黑捲曲、不忍卒睹的屍體,還指出這場災難疑似人為故意縱火所為,把整件事從意外帶到了命案階段。那時,方值國小年幼的我才明白媒體慣用的誤導手法,只要再一句毫無憑據的臆測之前加上「疑似」、「某人爆料」、「消息指出」……之類的字眼,就會讓人不自覺得信了他的話,也往媒體預設的立場思考,媒體不再單純只是獲得資訊的媒介,更進一步的引導了我們的思維,形成了「未審先判」的情況。就算日後證明只是錯誤的訛傳,傷害也已經造成。

  再者,隨著言論越來越開放,新聞媒體也越來越多元,成現了資訊爆炸的情況,但是,真的是每一則新聞都有報導的必要嗎?眾所周知,報紙的版面應有盡有,五花八門不勝枚舉,但十之八九均非重要的國家大事,以雄中流行人手一份的○報為例好了,大家停駐在爽女郎、漫畫、宅神的中肯文的時間一定比注意頭版的油價上漲、馬英九云云還要來的久,為什麼會這樣呢?廢話,因為好看嘛,這就是現在媒體潛在的危機,勁爆、有料的新聞受歡迎多了,所以媒體也逐漸朝向這個取向,而形成了所謂的羶色腥(Sensational)現象:老婦人掃地失足墜樓、警方破獲性交易聲色場所、無聊大學生虐殺流浪狗、剛上國中的屁孩唱煎熬還PO上網……試問:這些事很重要嗎?它會影響你的生活?講直接一點,這些雞毛蒜皮,干我屁事。

  打開報紙、雜誌,先冷靜一下,看著玲瑯滿目的標題,別被表象騙了,仔細的判斷哪些報導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哪些看看就好。文字是死的,人是活的,試著去思索隱含在文字底下的意涵。

【投稿】鐵幕國家

文\南部


  這幾個月來(或許也有一年了),總是會有新聞瘋狂的一播再播,讓人印象深刻的。

  不過今日我只談林書豪。我不談Makiyo和友寄、謝和弦、林益世、李宗瑞……

  還記得我有一天在家裡看七點的新聞,結果一小時裡頭有將近四十分鐘在說和林書豪相關的新聞。其實如果他真的很厲害報這麼多也沒關係啊(這句話並無諷刺,他的確是很厲害這不可置否),只是看到後面我真的有點怒了。每一則新聞不斷的拱著他是臺灣之光這件事情。然後完全性的忽略掉他在臺灣的時間超短、他不太會講中文,更不用說是他對臺灣根本沒有什麼歸屬感了。

  他說他是漢人,可見他的漢人意識早就大於臺灣意識了,媒體還是瘋狂的報導他,說他是「臺灣之光」,分明就是吃他豆腐,只是他不在意罷了。甚至於在美牛是否進口這議題夯爆了的時候我還看到這樣一則:「林書豪住美國吃美牛,卻還是籃球打很好。可見瘦肉精對人體並無害。」我爺爺抽菸六十幾年(一週兩包)也沒因為吸菸的相關疾病而死啊,怎麼不說香菸是不會致死的?因為肯定也有人由於吸菸而肺癌之類的最後死了啊!

  因此,對於上述我有幾個問題:
一、他住美國一定要吃美牛嗎?他不能吃其他國家進口的嗎?
二、他籃球打得很好究竟和吃美牛有什麼關係?
三、就算他真的吃了含瘦肉精的美牛,就能保證他未來永遠都沒事嗎?就能保證其他人吃了都不會有事嗎?
四、如果不能保證以上三點,那媒體憑什麼這樣報導?

  其實媒體在報導方面真的有待加強,並且:這已經不是這一兩年的事情了。說真的,有幾次你能夠在電視上頭看到國際情勢的?我不是說什麼馬英九發行郵票來表示釣魚台是我們的之類的。我是說世界各地當天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真的沒幾次。要說有的話我大概只記得賓拉登被抓到的那則吧,還一連報了好幾天。看!又是好幾天。我真的不懂為何同樣的新聞要不停地播放再播放?假如說是重播就算了,為什麼會是這樣不停的當成新的報導然後一報再報?

  接著,我們來談談一個名詞。「鐵幕國家」。大家覺得此名詞是指什麼樣的國家呢?在教育部國語字典的說法是:被嚴密封鎖的國家。說到此,可能你心中會不自覺將臺灣帶入並得到無解,「臺灣這麼自由,無法跟鐵幕搭上邊」這種想法逐漸形成於腦海中。是這樣麼?回家打開電視看看吧。除了同樣的新聞一播再播以外,你甚至能在各台發現政治的內容都非常一致性。我的意思就是說A視都報民進黨的相關好新聞或國民黨的負面新聞;B視和C視則反之。

  這牽扯到一件事情:旺中併購案。如果說上述的一直選擇同一台是很糟糕的的一件事,那麼併購案的成立就會是最糟糕的一件事。這已經是強制你選擇某一台了。這就是我們該思索的事情。如果併購案就這樣通過了,請問:我們是不是鐵幕國家?不是?那為什麼連我們收到的資訊都還要經過控制?是?明明就和北韓差很多啊。(大多數人OS)這就是我們。只和爛的比,不會和好的比。於是乎當你到國外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自己還是被稱呼為鐵幕國家。

  是,我們就是鐵幕國家。勇敢承認吧。

【專題】媒體亂象

文 \ 陳俊臣


  腥色充篇、侵犯隱私、缺乏國際觀......我們的媒體有太多說不完的缺點。這一次旺中併購案沸騰的時候,雖然各大主流媒體都不願意大篇幅報導,唯恐激怒這巨獸集團,但臉書上無數網友轉貼學者的評論、抹黑事件的真相,還有經由網路的串連、獨立媒體平台的報導,最後在9/1近萬人走到中時大樓前大聲怒吼。


  這是傳播方式的新里程碑,十八年前自立晚報易主,當年自立工會擔心政商利益會影響自立的新聞自由,於是在颱風天近五百人上街捍衛媒體環境。過了十八年,同樣上街為媒體環境發聲的年輕人變成了近萬人,網路的力量突破了傳統媒體的限制,成為更有群眾號召力的傳播工具,「萬人響應,一人到場」的印象漸漸被沖淡了。從捍衛新聞自由到拒絕商業壟斷,人數翻了十幾倍,證實了公民討論議題的環境更加自由了,新的媒介──網路也產生了更大更前所未見的號召力。

  當我們每天在臉書塗鴉牆PO文,得到朋友的按讚或甚至分享轉貼,又何嘗不像是一種媒體和閱聽人之間的關係?新頭殼、苦勞網等等獨立網路媒體,和無數藉著社會評論成功的部落客,這些都是在十幾年前想像不出的傳播模式,我們看到被主流媒體抹黑的新聞事件關係人,自我澄清的文章被大量轉貼在PTT等論壇,讓非常多人看到主流媒體報導的背後那些真相;只要藉著google打幾個關鍵字,不斷散播流傳的網路資訊便唾手可得,相較於過去單向從報紙、電視接收訊息,網路的普及間接大大降低了主流商業媒體的影響力。這樣的轉變不得不讓人興奮,每個人的聲音都有可能快速在網路世界散播,媒體與閱聽人不再只是單向的傳達訊息,更是雙向的互相監督、討論,自由民主的腳步似乎更前進了一步。

  只是時常見到侵犯隱私權的人肉搜索,網路的公開自由讓「違反道德」的人更輕易的遭受輿論砲轟、唾罵,卻似乎常常無從辯解,或辯解了被視為強詞奪理。這種特殊的網路文化,曾幾何時被主流媒體嗅到了人數背後的商機,成為我們常看到的亂象:媒體成為電視版YOUTUBE,每日重複播放著對救護車比中指的行車記錄器畫面;人肉搜索出來的「嫌犯」,被媒體整日追著騷擾:調查網路上流傳的案件的法治機構承受媒體巨大的壓力,誰能擔保對程序正義沒有影響?網友的「正義」是否真的禁得起辯證與反省,似乎還需要社會一些時間的省思。

  網路的竄起提供了更自由平等的公共討論平台,突破了傳統媒體的限制,雖然仍然有值得思考的弊點,至少每個人得到資訊的方式更加多元。在這個大家可以輕易且免費共享這個平台的時代,與沒有網路之前的人比較起來,思考方式和看事情的角度一定有所差別,讓我們來看看這一期「媒體亂象」的徵稿主題裡,大家是如何看待當今媒體種種現象的。

  

【採訪】其實不是這樣子的

採訪 \ 陳品丞、張洺綸、陳俊臣、林俊沅
 文 \ 林俊沅



  「這件事情真是太誇張了……」也許記者只有聽到一半,於是就把後面的受詞改成了三民家商禁止學生穿運動長褲。

  這樣的「校園醜聞」,一路延燒到對岸,難道台灣正在漸漸走回戒嚴時期的白色恐怖政治嗎?我們實地走訪這間各家媒體大肆報導的「恐怖學校」實地採訪……

  「這沒有所謂歧視女性問題啊!」受訪的女同學開門見山了反駁幾日下來媒體版面上的標題。

  「夏天女生制服只能穿裙裝,想穿褲裝就得申請。」其中一家媒體這樣引述,也許乍看合理的背後,事實的真相往往超乎你我想像。先來解剖事情的真相吧!針對這樣的問題在體制內,姑且不論現在學校要求學生穿制服的合理性。三民家商一間大部分皆是女生就讀的學校,而一般現在的高中生進校門被要求進校門是要穿著整齊服裝的,打從這間學校開設以來,一件襯衫加上一件裙子便是這學校的制服。

  「長褲呢?」

  沒錯!問題的原因出在這裡,長褲從來就不是一件正式的校服,他是平常軍訓課為同學方便活動另外準備的一件褲子。然而「醫院證明」的問題從何而來?原來最初的立定是校方為體諒有些有特定需求,而必定要穿著長褲的同學,在合理的情況下提出申請,進而可以穿著非正式服裝進出校門。但似乎這樣的方便,卻遭扭曲了意思。
尊重多元的聲音,你我皆有著任意衣裝的權利,也許這部分校方做得並不完善,但是鐵定有適當的管道針對學校的政策提出疑慮。去年三民家商啟用學生公投,就一共通過「男生制服可以外放」「放學可直接著運動服出校門」等項目校規修訂,然而今天這項「女生穿著長褲」卻並未在校方學聯會上提出正式公投申請,整件事就在渾然不知的情況下,突然出現在某天的報紙版面上。

  也許這就是一個講求任何事都要「勁爆」的年代吧!

  整樁事件就這樣如病毒般地蔓延開來,甚至這樣的雪球還越滾越大,而教官這執法者,卻也不斷地受到來自各界的批評。受不了各界壓力的三民家商提出「規則外」的臨時會議,直接取消掉這項規定,整樁事情才看似落幕下來。
而整件事情背後,我們似乎不能去怪向媒體舉發的這位同學,也不能怪罪校方沒有尊重學生意識。然而有的卻是受害者的產生。

  有的時候恐怖的民主利用,誇大未經求證的報導,他的背後隱含著你我不知的委屈。

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諫燈news》─2012.11.16


台大與紹興社區爭議擴大
民國38年,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台,約一百萬的軍人、公務員與家眷等跟著來到這片土地,卻只有10萬左右的現役軍官能分配到眷舍,剩下的人在茫茫都市中,只能依傍在軍官宿舍旁,用簡單的木頭、竹子搭建一個小小的住屋棲身。後來隨著都市化進展,有些從鄉下來都市打拚的人負擔不起飆漲的房價,也跟著住進這些矮小的違章建築。紹興社區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約有136戶居民居住在台大附近的這片破舊的社區。

20108月,居民突然收到台大寄來的律師函,要求居民們清空建築,歸還屬於台大的土地,否則將提告並要求償還不當得利。居民從不知道這片土地是台大的,只好成立自救會向各方陳情,但台大始終不願意與居民對談、協商,去年五月居民正式被追討數十萬的不當得利,從兩歲的小孩到已往生的長者都成為被告,十一月學生在台大校慶典禮中發起抗爭要求校方撤告並協商,至今仍然使居民蒙受流離失所與鉅額賠償的威脅。今年十一月又適逢台大的八十四週年校慶,學生們發起穿黑衣聲援紹興的活動,希望能開啟學校與居民間平等協商的大門。


站出來一起對十二年國教發聲!
政府於九年國民教育開始,便對國民的教育持續策勵和改進,然而,未來幾年即將定案實施的十二年國教,普遍被認為實施太過倉促,配套措施不夠完整,更沒有達到讓學生和家長深入了解的基本要求。今年4月,建國中學以及北一女中的學生發起抗議十二年國教的相關活動,展現了身為學生的我們,不但非常關心社會,更願意出一己之力表達自身對政策的關心和看法。

於是,為表達以及支持學生勇於發表以及希望政府能夠正視學生訴求,由四位雄女學生組成的「十二年國教修正學生會」,將在1117(六)下午2點整,於高捷美麗島站中的美麗島會廊一心廳舉辦「十二年國教修正學生會之說明會暨座談會」,廣邀南區國高中.大學生、教師、社會人士、家長來一同了解探討十二年國教,並讓社會大眾與政府聆聽到學生會的訴求。

學費喊漲,學生團體堅決反對
1030日教育部在台中舉辦了首場「大專學雜費調整方案(草案)」公聽會,卻排除某些團體的參加;宣稱「要充分聽取學生、家長意見」的公聽會,竟由國教院草草提出草案,然後由教育部直接宣布「達成共識」。學生最後以行動表達不滿,約40多人衝進會場癱瘓公聽會,發出對學費調漲的怒吼。

大學學費在2011年被私立大學校長建議調漲公立大學學費,讓公私立齊一,希望能符合教學成本,並達到公義的資源重分配。然而學生卻質疑調漲學費的同時,政府卻相對比例的抽出對校方的補助資金,變成一種透過不斷調漲學費來填補被抽走的經費的惡性循環;況且,資源重分配並不是用學費補助就能達成,而是要回歸到社會的資本差異面-社會本身的貧富差距,勞資兩方的不平衡。
原本在11/7舉辦的公聽會,因為學生準備抗爭而臨時在6 號取消,但學生團體仍然前往教育部抗議,未來也會有更多連署行動或抗爭展開。



2012年11月10日 星期六

《第三期》【上期迴響】

還記得上一期的<故事>(作者:望月)嗎?
本篇原作者表示:他看了上期的故事後,也想把自己的故事跟大家分享,
這篇,作者不想附題目,就姑且稱它為<故事–2>吧。

作者 \ Cinepoh

  新生訓練第一天,在操場看到好久不見的你,我們互相打招呼,就跟以前一樣……不!不一樣,今天是全新的開始……

  能認識你,是我的榮幸,從國一剛認識你,我就被你吸引,尤其是你那燦爛的笑容。不過,當時我只知道:「我想當你的朋友」。

  你還記得嗎?假日在空蕩蕩的教室裡,我們倆完成的教室布置;你還記得嗎?月考考完,我們只要互相對考卷就能湊出完整的解答;你還記得嗎?下課時分,我們一定要一起去的廁所;你還記得嗎?放學時間,我們說過的所有再見。我不知道這是什麼感受,但我知道,跟你在一起,我很開心,我保持著一種欣賞的態度。

  而隨著你我的故事愈寫愈多,在我心裡,你逐漸變得神聖且不可玷污。你的要求,我熬夜爆肝也要做到,我不喜歡有其他人跟你走得很近。我以為我只是「想跟你作朋友」或只是「欣賞你」,但我錯了,當我發現我開始時時刻刻都想著你;當我發現我不敢直視你的眼睛;當我發現你的笑容是我唯一的精神糧食,我才真正意識到,原來,我喜歡上你了……

  我無法接受,我說服自己不能喜歡你,但一再出現的想法證明了我可以,而且是「已經」,我已經喜歡你很久了。當我接受這個事實的時候,那是二升三的暑輔。可是,我喜歡你,你喜歡我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國三寒冷的冬天,我會跟你比誰手比較冰,在你拿著複習講義問問題的時候,我會跟著靠過去聽,順便感受你的體溫(我承認這有點變態),而在基測那微不足道的壓力下,我每天最期待的是「早安」、「再見」搭配你的笑容。

  國二以來,你的成績一向是校前二,我都在五十左右,高師大附中是我給自己的夢想。但到了三下,我給了我自己非雄中不可的決心。401與400,你踏進了雄中的大門,我被關進了二衝的監獄裡,你知道我有多少個午休夢到你,回家時多麼渴望聽到你的聲音?於是,二基結束,我想告訴你,告訴你我的心情。但當我打開FB,映入眼簾的是「與XXX穩定交往中」,打聽得知,她是試聽補習班而認識的女朋友……

  新生訓練第一天,在操場看到好久不見的你,我催眠自己你的笑容並不閃耀,繼續喜歡只會造成你的困擾……催眠奏效了嗎?我想,沒有人知道……

《第三期》【新聞懶人包】

資料整理 \ 陳俊臣

  最近在新聞上常常看到旺旺中時併購案鬧得沸沸揚揚,究竟整件事的來龍去脈為何?諫燈在這裡做了一篇簡單的介紹,讓大家更了解這被稱做「媒體巨獸」的中時集團到底是如何惹來爭議的。

事件緣起

  原以食品產銷為主的旺旺集團,在2008年11月收購中國時報集團,合併成為旺旺中時媒體集團。2011年起,向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提出以新臺幣700多億元併購國內主要有線電視系統業者之一的中嘉網路,成為全亞洲近幾年來最大一宗媒體併購案。

  由於中時集團旗下的媒體有中國時報、工商時報、旺報、時報周刊、中天電視、中視、中時電子報、旺e報.....等等,涵括了平面、電視與電子媒體,如今要併購的中嘉集團則是一間擁有長德、三冠王、港都等北部、台南與高雄眾多有線電視系統的網路集團,著名的bb寬頻也是屬於中嘉集團旗下的寬頻網路,許多學者與民間人士擔心一旦併購案通過,將造成台灣媒體市場被壟斷,媒體資源與實質影響力過度集中,並缺乏有力競爭,甚至危害表達自由,因此極力反對。

  但為什麼這會危害到自由呢?舉例來說,現在的電視有一百多台,看起來十分多元開放,但真的是如此嗎?每天打開電視新聞台,播報的幾乎都是一樣的新聞,林書豪、林益世、Makiyo、鳳飛飛……有時候不禁讓人懷疑,這麼多一樣的報導,一樣的觀點,難道不會對社會大眾潛在的價值觀造成影響嗎?這是許多台媒體為了商業競爭造成的結果,然而如果當單一媒體橫跨的頻道越來越多,表面上雖然是不同的媒體在做新聞,但實際上卻是同一個集團在背後透過越來越多的管道來發聲,確實難保我們閱聽人接受到的資訊立場是否公正,甚至是否正確。

                     ▽ 7月31日, 由全台各大學生社團發起的「我是學生,我反旺中」活動
                                  , 在中天電視台前聚集抗議表達反旺中立場。

審查經過

2011.09.06
  此案第一次聽證會。

2011.10.24
  此案第二次聽證會。 場外並有相關團體以行動劇抗議。

2012.07.25
  NCC宣佈「有條件通過旺中併購案」

2012.07.26
  旺中集團表示拒絕NCC所定條件, 並說審查時未表同意

2012.07.27
  NCC再次強調旺中集團需遵守協議, 否則併購無效


  第一次公聽會中,NCC僅派出4位委員(主委和三位委員)參與審查,遭到學術界嚴重質疑NCC審理如此重大的購併案卻這麼草率,因此在網路上發起了「媒體巨獸出沒請注意——NCC 4人委員會違反程序正義 應立即停止審查並另組專案委員會」的連署,已獲得約三千多位團體與個人連署 。

  2012年1月,蔡衍明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時失言,他表示「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屠殺報導不是真的」引起社會爭議。包括澄社在內的學者、社運及民間人士等,共同連署發起「拒絕中時運動」。2012年5月9日,國民黨立法委員蔡正元於立法院教育委員會質詢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針對在旺中案中呼籲拒絕媒體怪獸的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黃國昌提出批評。蔡質疑黃國昌認為蔡衍明無適格性之發言,並表示:「黃國昌若繼續這樣,明年中研院法律所預算砍一半。」引來台灣學術界連署向馬英九及陳沖抗議政治力企圖打壓公共言論空間的事件。

  發生了這些事件,幾經波折後,2012年7月25日,NCC對該案進行最後一次審議,最後做出「有條件通過」的決議,其條件包括中視新聞部應成立獨立編審制度、旺中集團蔡衍明與關係人需與中天切割,包括關係企業、關係人的姻親、血親都不可擁有「中天新聞台」;旗下的「中視新聞台」應該申請營運計畫變更為「非新聞台」;以及中視應設立獨立新聞編審制度,相關資料文件要送至NCC確認,併購案才能有效過關。

  但學界一致認為NCC審理態度過於草率,例如台大新聞所教授張錦華認為,NCC以附帶條件通過併購的決定,表示有看到媒體集中化的問題,但後續如何落實和監督才是大問題,非常遺憾NCC沒有針對蔡衍明不適格經營媒體這部分駁回申請案,將再與其他學者研議後續行動。

  這件事情現在仍然沒有一個定論,大大小小的抗議與公開發表反對旺中的活動還在持續延燒。我們可以知道媒體掌握太多的資源、擁有太多的權力是一件需要注意、防範的事情。

  而最近旺中抗議事件衍生出的另一個事件——中研院副研究員黃國昌被中時旗下媒體影射的走路工事件——這是不是一種有心人利用媒體來抹黑學者的行為呢?我們不知道。不過,如果是這樣的話,是不是表示媒體已經失去了他本來該扮演的角色而淪為少數人操控群體的工具?這種媒體的亂象到底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造成什麼影響呢?

  下期,我們將針對這方面做更深入的報導。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ki/旺旺中時併購中嘉案

http://baoo.pixnet.net/blog/post/30992467 旺中事件懶人包(8月1日)

http://www.facebook.com/notes/翁麗淑/關於反旺中我想跟孩子們說的是/465543416798391

《第三期》【專題訪問】FREE HUGS!

FREE HUGS!

採訪 \ 陳俊臣

  Juan Mann是一位澳洲人,有一天當他回到雪梨的機場,一出境卻發現別人都有家人朋友來接機,他們展著笑容,張開雙手擁抱彼此,自己卻像旅客般的獨自回到故鄉。於是他彷彿受到了啟發,開始拿了一塊硬紙板,用麥克筆在紙板的兩面都寫了大大的「FREE HUGS」,2004年12月1日第一次走上城市最熱鬧的街區。
  
  剛開始15分鐘,路人都只是不理不睬的走過去,直到一位矮小的老婆婆在他面前停住,Juan單膝跪下抱了她一下,才知道原來老婆婆的小狗剛剛去世,她看到那張牌子,覺得自己也需要被抱一下,便上前去擁抱這個年輕人。之後開始有許多路人停下來擁抱,溫暖越來越大,感動也不斷被傳遞。

  Juan的好友Shimon Moore是澳洲搖滾樂團Sick Puppies的主唱,2006年他們為當初第一場擁抱的影片做了一首歌,並接成一段動人的影片放上Youtube,開頭是黑白的Juan拿著牌子到處孤單的走著,直到老婆婆出現並擁抱了他,畫面變成彩色的,越來越多人上前來擁抱,剛開始澳洲警方曾經要開罰這個活動,於是Juan發動了連署請願,結果超過10000人上前來簽名,影片中也記錄了這一段美麗的畫面。影片一上傳後馬上在網路世界廣為流傳,至今已經有七千三百多萬人點閱,也將這個簡單卻意義非凡的運動推到了全世界。

  韓國、俄羅斯、美國……許多國家的年輕人舉辦了這個街頭活動並傳上網路,台灣也曾經有一群年輕人在八八風災時,分別在北中南各地辦了「免費的擁抱」。國際免費擁抱月(International Free Hugs Month)是在每年從七月的第一個星期六一直到八月一號,這把傳遞熱情、溫暖與愛的活動正不斷蔓延著。



我們訪問了雄女一位曾經在火車站附近辦過Free Hugs運動的同學 Rotann, 讓我們更能了解這其中的過程。

以下是專訪內容:

諫燈(以下簡稱諫):剛開始會想這樣上街的動機或目的是?

Rotann(以下簡稱R):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也是一個很需要擁抱以及溫暖的人,然後某一天在網路上看了影片後就決定去做了。
:那當初有做哪些計畫嗎?像是規劃怎麼走還是幹嘛的?

:日期有規劃,是返校日1月31日那天,決定早上去學校,下午兩點到四點多就去HUG, 地點則是因為去年好像是9月還10月,那天我剛好要去跟學姐家聚, 剛好就看到有人在火車站那裏做HUGS,加上人多所以就選了火車站。

:印象中你們牌子是自己畫的,除了那塊 PP 板之外還有哪些準備嗎?

:沒有!

:WOW! 就制服穿著就衝囉?

:嗯,就去買了版子畫一畫就去了!

:WOW! 真的好簡便!

:那你們在這整個過程中有遇到什麼很大的困難阻礙嗎? 像是突然害羞起來,或是沒人來之類的?

:我覺得剛開始時會有很大的心理障礙,可是衝出去之後那種障礙感會瞬間消失! 有些人會過來問「這是作業嗎?」,但也是有人會竊竊私語或是躲開, 還有怪叔叔狂拍照、要電話卻沒有來抱, 不過也是有三個外國女生來,還有很多基督徒抱著我說上帝保佑你的。所以其實感覺還好。

:那會等很久才開始有人嗎?

:其實有人來的速度比我們想像中的快耶!
  雖然前三個都是雄女畢業的學姐贊助……整個過程的人比我想像中還要多,
  但頻率並不一定,有人來就會吸引一批人來,沒人也有可能要自己一直站著。

:許多人都會提出質疑,比方說如果有遊民或流浪漢要來抱呢你們怎麼辦?

:他看得懂牌子上寫的嗎?

:他可能看到有人來抱就跟著來了啊!

:那就來吧!我沒有想那麼多欸,如果是真心想要有溫暖交流我都歡迎啊!

:嗯!那你整個辦完之後有哪些覺得可以改善的點嗎?

:改善嗎?可能用意要讓人更清楚吧!

:那之後會想再辦或推廣給其他人嗎?

:短期內不會耶,
  或許有天又需要擁抱的時候再說吧。

:謝謝你接受我們專訪囉!

參考資料:

http://en.wikipedia.org/wiki/Free_Hugs_Campaign  維基百科上的免費擁抱運動

http://www.freehugscampaign.org/index.php?categoryid=1

http://www.wretch.cc/blog/fishpower/9724298

http://tw.myblog.yahoo.com/freehugs07/FREE HUGS-台灣  Taiwan部落格

《第三期》【投稿】校園生活

  國中以來,相信大家都上過暑期輔導,而大家對「暑期輔導」到底是抱持著怎麼樣的看法?剝奪玩樂時間?暑假複習課程?而暑期輔導應該上進度嗎?其時間節數合理嗎?再者,大家知道北部大多數同學高一升高二是沒有參加暑輔的嗎?

  暑期輔導,聽起來似乎是再稀鬆平常、大家都會參加的東西。但仔細想想,其中似乎是存在著許多值得令我們探討的問題,對此,你的想法是什麼?



暑期輔導好不好  

作者\王泓智

  每到學期尾聲,總會聽到學生們興奮的討論暑假計畫,有的要出國、有的要參加活動、有的要辦活動!但是聽到更多的是暑期輔導卡到時間。老師會說:「我們會利用暑期輔導來上進度,所以最好都參加。」或許我們已經習慣了,因此沒太大的反對聲音,但暑期輔導對我們真的是好的?

  首先,暑期輔導本身是一個賽局。只要全部的人都不參加暑輔,那會是個最好的狀況,但只要有人這麼想:「他們不參加我參加我就超前他們了。」那麼,只要一個人參加,全部的人都會參加。因此我們全部的人都會參加,這就是個平衡點。既然大家都會參加暑輔,那剩下能討論的只有時間長短跟內容。因此我把範圍縮小到這兩個點上。

  時間長短,不只學生,連老師都很關心!時間太長,學生會感到反感,認為好端端的暑假就跟沒放假一樣,整天上課。國三時為了拚基測,各所學校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希望學生能有更多的學習時間,我的經驗是那個暑假,我們一共上了六個禮拜的暑期輔導,且天天上九節課!到最後大家身心俱疲,只想趕快放僅剩一個禮拜暑假。老師也會覺得暑假應該是讓老師好好休息的時間而不願意出來授課,因此代課老師帶完暑假後就走了,開學後學生又要重新適應老師。

  暑輔的內容。以往暑輔一直是學校上正課的時間,不用考慮,暑輔一定是上正課,那我不禁要問:「那何必放兩個月的暑假?擺明了只有一個月阿!」我認為暑輔上正課是非常不合理的,整年的課下來我們需要有喘息的時間,但又加上暑輔的課程,我們哪有辦法去做自己喜歡的事,譬如參加活動?我們少了這些自我探索的時間,或多或少,這都造成了我們將來在選志願時會有不知道要選什麼的事情發生,因此往往選到不適合自己的科系。現今的課程幾乎都局限於知識的傳授,對社會關心的教育可說是幾乎沒有,這很危險,人民變得不會分辨是非的時候政府就可以為所欲為了。暑輔的內容可以是社會教育、鄉土關懷,或者實用的生活常識(如許多迷思的解答)也好過教科書的荼毒!

  暑期輔導,雖然本來的好意是要我們利用暑假時間,增進我們比較弱的地方,後來卻變為我們加課的時間,我們雖然學到更多知識,但同時我們也犧牲我們可以往不同方向發展的機會。暑輔固然不是壞事,但利用暑假學到的東西竟是平常我們不想學的東西,你甘心嗎?



暑期輔導

作者\淪落人

  暑期輔導其實算是一個蠻突兀的事物。在經歷了一整個學期的課業壓力之後,或許正是想放鬆的時候,但是,居然需要照平常時間到學校報到?這種感受相信不必多說各位也感同身受。

  不過要論一件事物的好壞與否,勢必要抱持著一個公正、公平的態度。

  首先暑期輔導能帶給我們的是至少監督、強迫我們去接觸學業內容,避免可能有人經過一個暑假的輕鬆時光,而使得對於課程的掌握度下降。這樣一來,等到正式開學時,在面對著久未碰觸的課業內容,將會不知所措。

  可是另一方面,暑期輔導算是變相地剝奪學生們的權利,對他們來說,暑假就是一個能擺脫掉課業束縛,能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舒緩掉一學期來的壓力。然而,還是要到學校上課。

  不過,以雄中來說吧,暑期輔導大概每次也只上半天的課程,回到家之後扣掉吃飯、休息,仍擁有足夠的閒暇時光,這或許算是比較折衷的作法了吧?既不讓同學們鬆懈,也不至於給予太大的壓力。

  接下來再深入討論暑期輔導存在的可能原因。我想,大概是因為學生們在漫長暑假,往往會遺漏掉課業方面的東西,因此家長們對於此感到憂心,同時,老師們或許也因為擔憂同學們在開學後可能表現不利以及來自家長們的壓力,於是,校方便設立了暑期輔導這樣的制度。

  總而言之,無論喜不喜歡,這都是已存在的制度,我們應該做的,便是去好好思考,究竟暑期輔導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同時在暑期輔導以及假期玩樂之外取得一個平衡點。



論暑期輔導

作者\吳晉昕

  一提到暑假,每人都有一場美夢等著他們去品味。有人想起了在籃球場上盡情的揮灑青春;有人則是嚮往著在電影院裡看盡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但無論如何,鮮少人會願意再度投入學校的懷抱,並和教科書共度一「夏」。這應該也能解釋為什麼暑輔期間,台下老是睡成一片,只剩老師和麥克風相互動了。

  不過我對於暑輔的表態是支持的。也許有人會問,暑假是自己的時間,學校憑什麼干涉?的確,我曾聽過補習班老師開玩笑地說:「北部家長不想讓小孩上學,南部則希望小孩能去上學。」身為高雄的莘莘學子,暑假能用的時間還未到手,就先被腰斬了一半。

  但暑輔也是不無好處的,首先,暑輔的第一堂課和開學後相同,換句話說,有一個月的時間我們都要早起。和天天「睡到自然醒」相比起來,學生比較能在短時間內適應開學後的生活。其次,有了暑輔,就意味著老師和學生多了一個月的時間準備並趕進度,也不會造成每次課上不完的窘境。第三,對於高一升高二的學生而言,這一個月不就可以認識一下新的同班同學嗎?有什麼不好的?最後,上完了一天的課,頭腦也清楚多了,接下來在補習班或在家中自習也不至於昏昏沉沉的,學習更有效率,事半功倍。

  總而言之,暑輔的目的,是為了使我們能提早收心,以便在開學前蓄勢待發,為了下一個學期而邁進。孟子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我們玩樂的同時,我們也要盡到自己當學生的義務──讀書。別荒廢了自己,在暑假中玩樂並充實自我,進而成為一位快樂的讀書人!現在,就讓我們背上書包,迎接暑期輔導的到來吧!


  

《第三期》【投稿】自由主題—抉擇

作者 \ 林昆緯

生命留給每個人時間,讓我們思考自己所想要的。


  各位還記得那年秋天,你我一同穿上雄中制服,背起雄中書包,踏入雄中校門的感動嗎?我想,我們每個人都為了不同的理由而踏進這個地方。有人希望能成為醫生,有人希望能成為電機工程師。對我而言,這兩種職業都有著深遠的意義,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給了我不一樣的憧憬。

  還記得我五歲的時候,一次深夜丑時,被自己嘈雜的呼吸聲喚醒,只記得頭腦昏沉,鼻水直流,還有最惱人的呼吸不順。那時的我很不舒服,也很慌張,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麼了。還好我的父親有醫療背景,立即為我做診斷,拿藥給我吃,我的症狀也才逐漸舒緩。那時父親給我的印象是可靠的,我真的覺得很幸福,在那樣的狀況下,有個關心我的人,能夠讓我依靠,那是一種無可取代的安全感。

  一直到我國小三年級的時候,那也是我首次對電機感到興趣。還記得學校旁邊有間積木教室,充斥著琳瑯滿目的零件,還有神祕的電路板。那時還對那一切感到好奇的我,從沒想到那個地方竟成了我接下來五年的歸屬。我喜歡想像,但我更想要跟所有人分享我的天馬行空。我很享受那種用自己的雙手,將自己的想法拼湊成實際物品的感覺。最讓我著迷的,是與問題周旋的感覺。有時候遇到一個癥結點,讓人想也想不透,弄了一個下午也沒辦法解決。這時我會到巷口買蛋黃麵,或是到對街的大樂玩投籃機,一邊想著尚未解決的問題,晚上回去繼續努力。當我與夥伴討論彼此的想法,思考如何解決,彷彿一切煩惱都可以忘卻,全心全意將自己投入在熱愛的事物,等到解決問題,心中將迸發出一種無法言喻的充實感。那時的我,總覺得自己將來一定會成為一名電機工程師,繼續從事我所熱愛的一切。
  
  到了國三,由於升學壓力,我放下了那一切,全心全意準備考試。雖然生活應該很無趣,但卻不然。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的心智也逐漸轉變。我開始去思考一些人與人的問題。有時候你固定搭某班公車,都會看到一位老嫗批著毛衣,倚著佝僂的身軀,用盡全身的力氣身手按下下車鈴,然後拄著枴杖走下車,這時候都會有種想要過去幫她的衝動。公車緩緩開走了,那老嫗呢?令我無法理解的是,為何當老嫗孤獨的時候,卻沒有人陪伴著她?藉此,我去想了很多東西。有時候,當你看見與你不相干的人生命中的片段,他的服裝,他的表情,你會開始去臆測這個人的生活,去思考他心裡的感受。會不自覺得熱淚盈眶,會不自覺得替他感到高興,會希望他在未來能完成他所冀望的。雖說自己自作多情的無可救藥,但是這種生命中的感動,總能令我動容。


  此時,我開始猶豫了。我到底是要成為一名電機工程師,不顧一切追求自己所熱愛的,抑或是成為一名醫師,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也能給自己身邊的人安全感?如果我成為一名電機工程師,那是不是就能夠學到更多電機的東西,然後我就能夠運用我所學到的知識,去創造出更多東西?仔細想想,如果這樣,真的就能夠像以前一樣沉浸在那樣的氛圍,投入自我嗎?我曾經熱愛的事物,未來還是否會一樣令我著迷?如果我成為一名醫生,是不是就能夠幫助更多人,並且讓自己周遭的人感到幸福?是否就能給與一個肩膀,讓人永遠依靠?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面對未來的一切,我感到徬徨。


  為了尋找我心中的答案,我在這個暑假參加了營隊,希望能了解成為電機工程師或醫生的一切。


  參加了電機營,我認識了許多對電機系有興趣的朋友,也學到了很多東西。學習看電路圖接電路,望著一堆難懂的符號寫程式,也參觀了實驗室,到企業了解工程師的狀況。參加了醫學營,我了解到許多醫學知識,學了一些臨床的皮毛,參觀了醫院,以及模擬情境討論,學長姐還裝成病人讓我們體驗問診的感覺。老實說,我真的覺得問診是一件奇妙的事。當你面對一個不認識的人,你們的生命原本沒有交集,但是今天他有求於你,希望你能幫助他。而在問診的過程中,你會試著去了解這個人的生活,試著去關心他,試著利用自己所學到的專業知識幫助他。


  以前我總認為,人都該選擇自己最有熱忱的,不必考慮其他因素;但是我現在了解到,縱使大家都說要朝自己有興趣的方向發展,那也不代表就可以不顧一切。我們活在現實裡,不是飄泊在夢裡的水手。人都不該自私的愛做甚麼就做甚麼,身邊還有一群關心你的人,所以你也不可以置他們於不顧,只想著自己的夢想,因為他們對你也有期待,也有寄託。真正的男人,就是要能夠讓身邊的人因為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這條路或許很苦,但是有朝一日,當我的家人需要健康上的照護,我就能給他們更多,了解他們的狀況。並且,我也比較能夠有時間陪伴我的家人。如果有一天我有有了孩子,那麼他就是我的夢想!為了他,我可以放棄自己當初的夢想!


  面對這樣的抉擇,我還是會猶豫,還是會徬徨。我想,這就是人性。當你面對兩難,總會反覆不定、難以抉擇,因為人在選擇走向一條路後,便會在路上找到美好的事物,試著喜愛身邊的一切,到時候回想起當初的抉擇,你也無從得知另一條路的美景。我要說的是,人總會去習慣自己的生活型態,去熱愛自己現在的一切。到時候,連自己可能也不知道哪個選項是自己比較想要的。並且,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能夠擔當那樣的責任,肩負著別人的生命。如果可以把一個人醫好,給與他快樂,那是否夠堅強能接受交付給自己的生命在手中流逝?畢竟醫生不是神,能夠盡自己所能,但是很難盡人意。


  不論如何,我會抱持著毫不畏懼的態度,勇敢追求自己所想要的。畢竟最重要的,還是成為一個自己理想中的自己!



《第三期》編輯的話



編輯的話

過了一個暑假大家過得怎麼樣?等候放榜很緊張?補習班試聽到瘋掉?出遊享受陽光?努力認真拼學測(指考)?又或者你的記憶只剩一個月美好的暑期輔導?

  暑假,是的,這是暑假,一種假期。暑假要去上課?是的,「我不想在漫長的暑假裡荒廢課業,參加暑輔能督促我好好認真努力用功向上!」即使在假期還是不忘讀書,真好。但如果「我覺得這是我的假期,我有我自己的安排」,又何如?嗯……這就有點問題了,畢竟暑輔是會上進度的啊,不去參加,開學後怎麼辦?數學都快上完第一章了,而且開學考要考耶!你認為,能不去嗎?(我相信有些人可以,但我不行)關於暑輔的存在性、上課內容及其合法性,一直以來都是被大家所討論的。當然學校或許有教學上的考量,早上早複習之類的,但這樣真的好嗎?「長久以來」是個神奇的詞彙,很常變成「理所當然」。對於暑期輔導,大家的看法是……?
  
  無論是升上了高一、高二或是高三,都是人生的一個新開始,對於未來,你有什麼目標?有了目標,便可以朝著目標,衝!而在追求目標的過程,當然都會有一些重大的抉擇,當然照著理想而行,是最棒的;但活在現實中,有時必須「屈就」於現實。但無論如何,向著訂定的目標直跑吧!



新的生活,會面對到新的問題,有時可能會覺得壓力大,覺得孤單,沒有溫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Free hugs」?這期我們訪問了曾辦過這種活動的雄女同學,或許未來如果有人想要分享溫暖,說不定也可試試著辦辦「Free hugs」喔!



 如果這幾個月來,大家有關注新聞報紙,應該都會發現有個「旺旺中時併購中嘉」的事件,大家知道這個事件將會造成的影響嗎?7月31日,有場「我是學生,我反旺中」的活動,當天晚上,有幾家電視台對此做了詳細報導?幾百位學生聚集在中天新聞台前抗議,為什麼這件事情,各媒體幾乎都很低調呢?如果說存在多個政黨可以相互制衡,而如果只有一個政黨則會出現一黨獨大/專政的情況;換到了所謂第四權的媒體,如果所有的媒體背後都是同一個集團,那麼我們由媒體接收到的資訊是否也會愈來愈單一,而緩慢地、漸漸地被洗腦?就如同如果我們能看到的國外媒體只有CNN,那會不會受到美國的洗腦?如果我們想了解一件事情,最好是可以從多個觀點去解釋,看完了CNN,還可以看看半島電視台;看完了大中天,還可以吃顆蘋果。「恐怖的,不是『只看得到一種』,而是『看似多種,卻是一種』」你覺得我們現在看的電視台到底有「幾家」?

  我們是《諫燈Lighter》,一份由雄中學生自辦的免費刊物,希望能在校園間提供一個討論公共事務的平台,讓想表達的聲音不再只能被埋沒,也希望能藉此,促進大家對社會的關心。
  睽違兩個月,第三期出刊了。這次的主題比較多,希望大家能喜歡。



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第四期徵稿要點(已截稿)

一、投稿項目
  1. I. 【校園生活】
    1. 【腐男/女印象】 
    腐男/女, 
    泛指對於BL(男男戀)的小說、漫畫、電影等(通常是小說、動漫) 
    有特殊喜好的男/女性。  
    如果你/妳並不是腐男/女,那麼你對於他/她們的看法是什麼呢? 
    如果你/妳就是腐男/女,那麼你對於其他人各式的眼光, 
    有什麼想告訴大家的呢?

    2. 【外食問題】 
    對於學生來說,外食,可能是每天都要做的一件事, 
    無論是晚餐外食或者是午餐外訂。 
    相信外食對各位來說是在熟悉不過的吧? 
    對於外食,你的看法是什麼呢? 
    外食對於我們是否會有影響呢? 
    比如說食物太過油膩影響身體健康? 
    衛生環境不佳導致身體不適? 
    又或者更遠一點,過程中的資源浪費? 
    或是午餐外訂制度衍生出的問題?

    II. 【社會議題】
    3. 【媒體亂象】 
    翻開報紙、打開電視, 
    媒體上往往是腥羶桃色報導、街頭打打殺殺、或是政治名嘴的口沫橫飛, 
    再加上第三期和大家簡介過的旺中事件, 
    媒體,幾乎就是掌控人民消息來源的管道。 
    如果訊息不全面,如果內容不恰當,如果聲音太單一, 這對我們都是嚴重的影響。 
    對於媒體的種種問題,你有任何想法嗎?

    4. 【反韓潮流】
    記得楊淑君的電子襪事件嗎? 
    那時,全台出現了一股巨大的聲音──「韓X去死」; 
    到了近日的倫敦奧運,韓國擊劍選手也一樣發生誤判爭議, 
    此時,全台也出現一股聲音──「韓X活該」。 
    其中,現在網路上也不乏出現一些表示反韓的激進詞語。 
    到底這樣的衝突是怎麼回事?〈請勿出現不雅及過度的詞語〉
     III. 【自由主題】(✮本部分請務必自訂標題;歡迎各種形式投稿!)

    5. 開學了,面對步步進逼的考試壓力,你有什麼想說的? 
    或者,如果你希望討論的議題並沒有出現在上面,你有其他額外的想法嗎? 歡迎將你的想法說出來,說不定下一期就會討論喔!
二、投稿辦法
  1. 截稿日期:民國101年9月30日 周日。
  2. 稿件繳交方式:書面交至218陳品丞;或以夾帶檔案方式寄至本刊信箱。think.with.lighter@gmail.com
  3. 報名表下載:點擊下載
三、投稿規則
  1. 請自訂標題;若無,則由本刊編輯部訂之。
  2. 稿件格式:主文使用繁體中文、12級新細明體
    (有特殊需求:字型請使用標楷體、字體大小依需求自訂)、全形標點符號、直放橫打。
  3. 基本資料(投稿項目、標題,投稿人本名、班級座號、連絡電話、信箱)請務必填寫完整,以便本刊作聯絡用。
  4. 電子檔與書面檔盡可能一起繳交。
  5. 若使用電子檔投稿,本刊於收到後3天內將會以信件方式回覆;若投稿3天後未收到回覆,請主動詢問本刊收搞人員。
  6. 以上投稿項目皆可使用筆名刊登;若無提供筆名本刊將自動以本名刊登。
四、注意事項
  1. 不可一稿多投(不可投已發表、或有可能發表之稿件)。
  2. 每人每項最多可投一篇。
  3. 基本資料請填寫完整、正確。(切勿冒用他人資料)
  4. 違反以上任一規定、且經查證者,本刊將不錄取。
  5. 違反第1點規定者,需自行負擔法律責任。
  6. 投稿文章一律不退稿,錄取文章之版權為本刊所有。
  7. 如有其他未盡事宜,本刊有最終決定權。
五、與我們聯絡

問題與建議回報系統:問題與建議回報系統

以上內容由諫燈編輯組訂定、網宣組發布

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諫燈》第三期線上瀏覽版&PDF版載點【8/21更新】

睽違了2個月,諫燈第三期於今日出刊囉!!
本期內容包含:署輔、Free Hugs、旺中事件等 

由於現正處暑假期間,對於讀者而言較不便取得實體刊物
因此請先享用我們的線上版吧!◕‿◕ 

至於實體刊物我們將會置於以下幾個定點:
目前已放置:輔導室、圖書館、活動中心2樓
開學後陸續放置:活動中心1樓 軍訓2樓等

以下請點擊進行連結:線上瀏覽版 PDF版下載
以上連結經過測試,皆可正常運作。若連結損毀,請來信告知。

P.S
1.本次線上瀏覽版有附音樂,閱讀前請先將您的喇叭調整到適當的音量
2.PDF版載點尚未準備完畢,待完成後將補充公布(已於8/21補上)
3.封面真的很漂亮拉~

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

《諫燈》第二期線上版及載點整理

第二期諫燈在6月時正式出刊,最近我們放上了部落格方便大家瀏覽內容

如同封面所寫的,這次主要有兩大主題:同志議題和十二年國教

這裡簡單做一個文章連結的彙整:



    同志議題    


    十二年國教    







另外,在這裡我們為您整理出線上瀏覽版連結和下載收藏版,歡迎善加利用喔~

第二期正刊-線上瀏覽版

《諫燈》第二期精裝收藏版

本次下載版為rar壓縮檔,若您的電腦中未配備解壓縮軟體,請參考以下載點連結:
WinRAR 4.20 (32位元)中文版 或 WinRAR 4.20 (64位元)中文版

以上連結、檔案皆經過測試,可正常使用

若檔案有毀損或有其它對本刊的建議、問題

歡迎使用本部落格首頁右方的"問題與建議回報系統"

「諫燈」工作團隊 敬上

第二期開場白

諫燈-期許

文/馮于嘉

一開始,諫燈的網宣很正經的對我說要在雄中創一個新刊,當時我想:怎麼可能?結果網宣很認真和我促膝長談了幾小時,跟我解釋這個刊的願景和目的等等,當我回過神時,「諫燈」二字已經潦草地寫在桌子上,然後,這兩個字在一個月後躍上雄中新刊的封面。

起先,諫燈二字原本就該拆開來看,「諫」的本意無他,但絕不是如字面上的解釋──以下對上的勸諫這麼簡單,應該這麼說,那是用一種不卑不亢的態度,去闡注我們的建議和主張,這並不是用來反抗或攻擊任何人的工具,只是提供一片天地,讓有期許者發表看法,讓有心者說出心裡話。

這片努力經營的天地,這所有的聲音會逐漸凝聚成綿綿無盡的涓流,我們的角色也許就像是拿著燈火默默的協助他們流向光明所在,讓所有人看到、聽到、感受到,使我們不停往前的迎向更好的,願景成真。


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投稿】何謂菁英?

文/陳俊臣


關於十二年國教的討論很多,而我想提出一個問題:

何謂菁英?

許多所謂"明星學校"的師生認為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的主張等於殘害了菁英教育,但菁英的定義是什麼?

我認為菁英應該是在某一個自己擅長的領域上特別突出的人,並能用自己的能力幫助社會上其他人。也就是説,不管什麼領域什麼專長,都應該有能增加那個領域競爭力的菁英出現。
但回頭看看現在的情況,明星學校被視為社會菁英,媒體、社會大眾不斷對明星學校學生用高標準檢視,大家都説背著雄中、建中書包應該要怎樣怎樣,身為國家未來的砥柱應該作好榜樣而不該只會讀書....然而,菁英難道只侷限在會讀書的範疇嗎?那些在藝術、技職領域表現突出的難道不算菁英嗎?

引述一段教育部長所説的話:「未來臺灣一屆新生將只剩下十幾萬人,各方面優秀人才將比現在少很多,如果升學主義繼續當道,高中聯考繼續讓不會讀書的孩子出不了頭,整個教育體制仍然只用成績來評斷一個學生,將會讓很多人才流失掉。王建民是菁英,吳寶春也是菁英,這些人都不是靠考試出頭的,十二年國教就是要培養更多非讀書型的人才。」

這是十二年國教我認為最良善的立意之一,至於該怎麼規劃才能達到通盤性的照顧到各種學生,我想社會與政府的討論會漸漸得出好的結論,但我希望大家討論到菁英時別弄混了這些原本的價值觀。

【專題】鋕在必行-談性別平等教育


記得上篇文章中的那份問卷以及葉永鋕事件嗎?從葉永鋕事件後幾年裏,我們有了性別平等法的修改,而好一陣子前,是否把新編的性別教育課綱納入國中小學的教材中,也引起了不少方面的爭議,性別從教育做起,這次的文章就帶大家了解到性別教育。

回顧一下上次的文章,在葉永鋕事件中,我們提到了性別氣質以及性霸凌的問題,要特別指出是文內學校老師方面的看法,文章裡所說到的那位老師認為葉永鋕較為陰柔的性別氣質必需為自己的死亡付出一定的責任,也認為這樣「不符合」社會期待的個性應到輔導室接受心理輔導,而予以改正。我們不可否認葉永鋕所受到的傷害與他的氣質有著絕對的相關性,但是,這個責任絕不歸咎於這樣的個人特質,相反的,我們該檢討的是在我們教育體制下對於「性別教育」的份量之不足。

談到性別教育及性平法,不得不先提及下列兩組團體:

真愛聯盟(引述自http://tulv.tw/):
因反對新編性別教育課綱中不適合內容而成立之,以下為其網站部份內容
反對教育部在國小、國中性別平等教育中鼓勵性解放 
教育部即將於今年八月(100學年)在國民中小學原有的「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中,另外加入「認識同志」的議題,其目的在幫助國中小學生學習尊重、接納不同性別認同、性取向者。 97年教育部編印《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已發至各國中小作為教師教學手冊),98年又編製《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國小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與教材專書)、以及《性別好好教》(國中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與教材專書),這兩本專書將發放至國中小各校提供教師教學使用。 然而,檢視上述三本教材及手冊內容,卻不禁令廣大父母、教師怵目驚心。 其中多處內容已違背「消除性別歧視與偏見,尊重社會多元化現象」之性別平等教育課程目標, 進而可能混淆兒童性別認知,鼓勵青少年發生性行為,並引導其發展多元情慾(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甚至不確定),以及多元家庭(男男婚、女女婚、性愛分離伴侶等)。 請教育部說清楚、講明白,相關教材內容是否代表教育部的立場與價值觀?

真相聯盟(引述自http://tulvlie.tw/):
打著「反」真愛聯盟的旗幟,因而產生的團體,支持新編版性別教育
近日有個名為『真愛聯盟』的神秘團體,打著反對同志教育的旗幟,在網路、大街小巷、公司、校園…,廣拉群眾為其背書連署,其實這是個徹頭徹尾的騙局!目前已有上萬人受騙上當,且已成功造成您小孩未來要上的性別平等教育內容,必須通過該性別歧視宗教團體的審核修改後才能上路。 
看完以上從網路上剪截的資料(有興趣者可上網站查詢更多訊息),進入這次要討論的性平教育主題了。

什麼是愛?
為何尚未進入正題前,不得不稍微提一下的「真愛」及「真相」兩個團體呢?引述此兩團體的主要原因是為了表達性平教育的正反兩面看法,建議讀者若有興趣可以進入這兩個網站,一字一句的仔細看完,看完之後對此議題可能會有較多的看法,想一想,什麼是愛?

永鋕不忘 
葉永鋕的死亡在每個人的心中都劃下了一道長長的痕跡,細談一下葉永鋕的故事;葉永鋕是一個具有我們所謂「女性」氣質的「男性」,在畢恆達的書籍<性別就是空間>中也提到了葉永鋕所具的特質,而起初他的母親也曾經認為這是種病態,也曾帶他去看過醫生,但最後還是接納了他的特質。葉永鋕不敢一個人去上廁所,也曾經被同儕要求脫褲以「驗明正身」,葉永鋕溫柔體貼,對於細節總是特別細心,他標準的手勢是蓮花指,但也就因為他這樣的「女性特質」造成了他遭受霸凌的原因,而葉永鋕之死也讓我們發現到台灣性別教育不足的嚴重性,也進而影響了性平法的修正,明確的定義性霸凌的範圍,也使台灣的性平教育邁出了一個里程。

何謂多元性教育
在新課綱中,多元性教育課程並不僅僅談到了同志教育,它應該是多面向的講述多元性別(心理性別、生理性別)、多元文化(原住民、新住民)以及性別角色(女權、性別氣質差異)等多樣的主題,推動性別教育以達到校園及社會的性別空間更加寬廣,減少社會因傳統父權主義、異性戀霸權及種族歧視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教導對於各種性別及氣質所應予的尊重,也進而減少或預防校園暴力的發生率。為何每次提到新編教材時,總是特別針對同性戀的教材當作焦點?因為最具有爭議性。新課綱並非只是單純的「同志」教育,其內容中也包含了許多其他的觀念,如何讓新的教材能發揮到最好的效果,需要的不只是教師們,還有家長,更是你、我、整個社會的責任。

多元的真愛
我是支持性平教育的,我並不認為一個人的性向會因為我教他認識說世界上只有男生女生時就是異性戀,或是當我教他世界上還有同性戀雙性戀時,他的性向就會因此而變那個又變這個的。我們小時候學的性別教育大多都是提到男女兩性的差別…等,我本身算是比較「秀氣」的男生,小時候其實也常常被嘲笑娘娘腔之類的,每次都覺得很生氣,我認為性別多元的教育改革,不只可以讓我們認識到世界上不僅只有男愛女女愛男的,也可以有像田馥甄唱過的「他愛他,她愛她」,學校教育是現代小孩除了家庭與媒體之外,另一個重要的社會化管道,所以我認為讓小孩能在小學時就能夠接觸到多元性別的觀念,對社會整體的性別平等會有更大的進展。而對於真愛聯盟所謂課綱教材的不適合,我認為並非如此,真愛聯盟所提出「不適合」之內容,大多為教師手冊裡的東西, 在我的看法中,現在國中小教師中還有許多人對於性別的觀念,是比較「傳統保守」一點的,而手冊內容也只是給教師作為教學用的參考,甚至我大膽的認為,該先行學習的就是那些觀念較為保守的教師,學校教育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是老師及同儕,創造出一個平等的環境,才能學習到真正的平等。


永誌媽媽:「我希望他的死能救很多人,他的走才有意義。…我不希望有第二個媽媽像我那麼痛苦。」,希望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不會有人在因為性別霸凌而受到傷害,那會是你我的遺憾。



文章參考資料:
真愛聯盟(http://tulv.tw/);真相聯盟(http://tulvlie.tw/);
新聞大字報(http://twy.zhreader.com/2011/06/blog-post_3352.html);
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2522);
畢恆達:性別就是空間(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72739);田馥甄LOVE(http://www.youtube.com/watch?v=Ebqmk96YSGg&list=PL5856309A7EC96947&index=17&feature=plpp_video


【投稿】故事



文/望月
Whenever I see your face, the world disappear,
All in a single glance of, revealing,
You smile and I feel as though, I’ve known you for years,
How do I know to trust what I’m feeling.
I believe my heart, what else can I do,
When every part of every thought leads me straight to you,
I believe my heart, there’s no other choice,
For now whenever my heart speaks, I can only hear your voice.
──《Duncan James & Keedie‧I Believe My Heart》

那一個夏天,我誠實地面對了自己。知了是活不過夏天的,對嗎?

對我而言,喜歡一個人,就是為他付出自己所能做的全部,即使你知道,這會是個不斷向右的化學反應,生成物會不斷被抹去,你能做的,就是放進更多反應物,因為你知道,你不能沒有他。

第一次我意識到自己與別人的不同,是在國小,只是我不知道,那究竟是什麼樣的感覺,為甚麼別人在說男生愛女生的時候,我卻不覺得有什麼,但是我卻特別器重一位男同學,我和他分享心事,分享著小學生該有的童稚。只是畢業後,父母讓我就讀市區的學校;把我送進了完全陌生的水泥叢林之中。

就此,明日隔山岳。

好幾個晚上,我竟想著他到輾轉反側,我明白,也許我再也看不見他了,那時候,懵懂的自己,還不知道珍惜與付出的意義為何,只覺得好像著了魔……腦海裡漸漸開始抹去那段記憶,忘了我曾經珍視的那段友誼……。

第二次,是國中,另一段痛苦的回憶。某一次搭國中校車,我看見了他。

我會認識,完全是因為爸媽的緣故,也許是希望孩子上下學有個人陪吧,他的家人找上了我父親,表明了他的兒子和我同校,而且也搭校車,希望我們能夠認識一下。家父轉告了我有這麼一號人物,我才開始隱隱約約的憶起剛開始搭校車時,有一個同年級的人,只是素昧平生,從未交談。

於是,我去找他搭話了,談話裡,聽得出他是個很好相處的人,在加上幾次段考下來,遂開始有了課業上的互動。雖然他外表已沒有剛升國中的稚氣,但他心裡其實是個頑童。他的家裡不若我,經濟方面比我家好,管教雖開明,可是總有來自父母的龐大壓力(我可沒有!!),我對他的感覺漸漸的昇華,也許那就是所謂的喜歡吧!某天下午,恰巧那節是全校一起上生命教育,我們都被遇到一個問題:當你想吐露心事時,你會想找誰?

我猶記得那節下課。

是五月,午後的陽光很和煦,是我最愛的天候,那節下課,他來找我了。恰巧那個問題,我們不約而同地,寫下了對方的名字,於是,從那時候開始,我知道喜歡一個人是甚麼感覺了,在他身邊,風平浪靜,只要他一出現,似乎再亂的情緒也能煙消雲散,再悲傷不快的事,和他傾吐片刻,也許再深的創傷也會癒合。

可惜,我也看見了現實。

我的感情,總是在望著背影漸行漸遠之後,悄悄地收藏在心底,成為沒人知道的祕密,化為洋蔥般的層層記憶,等待著有人來挖掘,期待著有人會懂。也許就著麼藏在心裡,還能夠看著他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吧,我一直是這麼認為的。說出來,搞不好連朋友也當不成。就在那麼短短的幾天,我就這麼輕易的以為自己放上了一輩子的重量,妄想著自己能夠永遠陪著他吧。

只是太年輕,永遠這個詞似乎太沉重。

但是,永遠這個詞也永遠只會發生在這個年紀。

好朋友呀,就只是好朋友。


【專題】十二年國教

文/蘇建翰

前些日子十二年國教的議題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少的討論,有支持的亦有反對的言論,但是在針對這件事做出討論之前,你是只單純的從新聞上得到片段的資訊,倚賴不同立場來源的訊息去做出你的判斷,還是曾經廣泛的收集資料去比較呢?政府所釋出的訊息你有仔細去檢視過嗎?現在為你收集了在教育部說帖上,引起較多爭議的問答,引用政府的資訊,並不代表希望大家在看完之後有特定立場,而是希望大家能在看完之後,有更深入的了解,知道政府哪方面的立意是良好的,而哪方面又是有缺失的;了解政府在政策的執行與制定哪些是可行的,而又有哪些是不合宜的;不只是單純的支持或是反對,而是能夠更對教育的方向該往哪個方向走,有了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根據媒體的人云亦云:


 Q&A (以下取自教育部十二年國教網站:http://140.111.34.179/ )

 1各入學管道名額比率如何分配?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觀照「普及」、「精英」及「弱勢關懷」三大面向,透過免試入學及特色招生,提供所有國中畢業生就學之機會;藉由補救教學、學習扶助、就學安置等措施,積極扶助弱勢學生學習;另精英教育為國家人才培育之重點之一,依據學生性向、興趣及能力,提供最適性的教學環境,鼓勵學生邁向卓越,為教育最終目標。

 2採計多元學習表現,會不會變成鼓勵學生去補才藝?

教育部參酌現行多元入學方式,將多元學習表現列為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 參考項目之一,係希望鼓勵學生發展多元智能,讓每個學生發展自我優勢能力。 教育部會督導各區採計多元學習表現時,皆須訂定期操作定義及相關規範,例如:對幹部種類宜有規範,定義、服務時間證明及考核,訂出各種幹部的加分標準或只採計當幹部的次數;採計競賽表現時,對於主辦單位性質、層級、比賽性質、範圍應訂定加分標準;有關公共服務時數認定標準,應訂有服務機構、項目、性質、時間的一致性規範,再行採用。此外,如另採記嘉獎表現時,應避免同一項目重複採計加分,單一表現的採計分數與比重亦不宜過高。 教育部會持續加強宣導,讓家長可依每個孩子的特性,給予適當的學習,培養其專長,而非過度學習。


 3免試入學超額怎麼比?

  一. 為貫徹國民教育法規定,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修業期滿,成績及格,由學校發給畢業證書。爰訂定學生畢(結)業資格為參考項目,且本相僅要求畢業生畢業時能達到應有標準,以維持義務教育階段應有品質,避免學生因免試入學而放棄正常學習。本項採門檻制,而非比較學生在校學習成績高低。

  二. 為鼓勵學生五育均衡發展,免試入學除得以國中學生在校健康與體育、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領域的學習領域評量成績及格與否做為比序項目外,其它在校學習領域評量成績均不得採計。

  三. 為確保學生學習品質及兼顧國中教學正常,爰將國中教育會考列為參考項目,且所佔比重不得超過三分之一;若採加權計分,亦不得超過總面積三分之一。

  四. 當報名人數超過招生名額時,依各區所訂之免試入學超額比序積分表,進行比序,決定錄取名單。免試入學超額比序後,仍同分超額時,非不得已可採用電腦隨機抽籤方式辦理,且各區會訂定規範,俾使辦理過程公開公平及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