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投稿】論十二年國教


文/丰子

前幾天在報紙上看到建中的一個班級中,所有學生連署要反對十二年國教。理由大意是老師的觀念、家長的想法都還沒準備好,為何要廢掉如此公平的考試?而且沒有經過篩選進來的學生的素質不如我們,連26個字母都不會拼的學生要怎麼跟我們這些中高級都考過的學生一起上課?然後建中的校長站出來支持這些學生,說他們是大家的好榜樣!值得我們學習。 前幾個禮拜,也是在同一份報紙上面閱讀到另一名建中高三的學生寫得對於繁星升學的看法,大意是說繁星升學只會讓大學的素質降低,考試是一個如此公平的制度,繁星升學是在剝奪我們這些努力用功念書的好學生的機會,簡直就是一種侵權行為。 有趣的是,為何建中的學生都那麼喜愛考試?

先表明立場好了,我反對基測,也就是我反對基測。 你會反駁:如果考試不是最好?為何中國幾千年來都在考試的制度中徘徊?這麼長的時間經過雕琢洗鍊都歷久不衰,永遠流行,難道不是一個證明,證明他是一個相當經得起考驗的制度? 沒錯,中國的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象徵一個新的紀元:政府不再以門第身分、分封的方式選用人才,而是以每個人的能力來評斷一個人。這制度對中國的社會和文化產生了劇烈的影響。鄰近中國的一些新興國家如日本、越南、朝鮮也引進這種制度作為選官用才的方式。但是,如果你用心觀察,制定這些制度的人是不是都是讀書人? 結果:讀書人為讀書人制定制度產生下一代讀書人。好饒舌的一句話中有三個讀書人。

環境決定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上的能力多寡、價值和社經地位。而長久以來人類為了讓自己在地球這片荒野上能站在制高點,我們發現了火、發明了刀弓武器,建立了社區國家、發展醫療體系,把自己送出地球甚至改變了生態中的遊戲規則。 設法讓自己能握有更多的改變力量、制定遊戲規則的權利。 既得利益者會希望能讓自己的優勢與利益持續存在,一如清朝末年就算是改革的呼聲大振,連光緒皇帝都想改革而發動了戊戌變法,想做出深入經濟、教育、軍事、政治、官僚制度等多個層面的改革,希望中國能走上君主立憲的道路。但是因此制度威脅到了朝廷中的既得利益者(掌權者),也就是以慈禧太后為主的守舊派的權力,所以在袁世凱等受握兵符的人的支持下,戊戌變法為期103天就宣告結束。你我都知道這場改革是對的是富國強兵之必要的,但是為什麼會遭受到反對?我想,因為既得利益者比較會傾向於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思考。就算他們的出發點是為了全民的福祉,還是會淪於片面的從自己經驗談的極端。

你說:你舉的例子我能明白,但是此時非彼時。其實就算是在基測的制度之下,還是有很多多元入學的管道能走啊!你怎麼能把大家盲目追求考試升學的這件事情怪罪到制度上面呢?那些不會讀書的人還是有別條路可以走啊!選擇讀書是他們自由的選擇! 我會說:才怪,這才不是他們自己的選擇,這是制度幫他們做的選擇!制度會改變一個人的思考方式。這一陣子我跟很多人談論到了這一個問題時,大部分的人都是站在反對立場,覺得自己的自由選擇才不會受到制度影響。 但是,讓我再舉一個例子:有多少的孩子們是自願去補習班補習的? 看一看台灣補習班的數目目前是有18977間,再扣掉一些技藝類的比較像是父母希望孩子能多學一點的如舞蹈、畫畫等仍有15797間。 若是一間補習班就單科來計算,每間收100個學生就好,就有一百六十多萬多名孩童在補習,佔國中國小總人數的八九成。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在補習?我想關於理由有兩個,一、大家都在補,怕跟不上別人的進度,輸在起跑點。 二、學習成就偏低,加強學習。 三、已經成了習慣。 總而言之。我們會做的選擇,真的不是來自我們的制度嗎?

你反駁:但是我們很努力!我們為了要考上建中付出了很多心血,花了很多的時間。為什麼我們不能進入建中,享有我們努力爭取的受教權?沒有錯,努力值得獎勵。但是你真的敢說你比別人努力了嗎?設想一個情況,如果你的父母都沒有受過較高等的教育,你在學校的功課回家以後沒有人可以問、也沒有人提供你錢補習。時常回家時爸媽都還在外面酗酒,沒有人催促你好好讀書。你在這樣的條件之下,你考得上建中嗎?我們真的能說自己現在擁有的全都是用自己努力賺來的嗎?很喜歡《正義》一書中舉的例子:喬丹小時候雖然天生條件不足卻仍堅持夢想、努力練球,練得一身好球技,之後身材又長高如虎添翼。幫助球隊拿下連續好幾年的總冠軍。但,如果公牛隊有另外一個比喬丹練球還努力還勤勞,你會因為他的努力與勤勞而支付他比喬丹更多的薪水嗎?朋友們,這本來就是不公平的。 但改成十二年國教又如何?又能夠比現況更好嗎?

那這就要討論到十二年國教與基測核心觀念的差異了。 我們都知道教育現行最主要的目的已經從要求學生學習知識轉變為培養孩子的創意、團隊力、獨立思考、追求知識的動力……等。但是社會上(尤其是政府內部)卻一直瀰漫著一股錯誤的觀念:只要減少考試、減少學生的壓力就能夠讓孩子擁有這些。近來親子天下為現在國三生所做的調查顯示:「有六成的學生回家以後不會想要主動學習新知,如讀課外書或鑽研自己興趣嗜好。大部分的學生的學習緊緊被考試所驅動,如果沒有考試,國中生會主動閱讀課內相關書籍比例低於三成。」而十二年國教主打的就是減少考試、降低孩童壓力。但是減少考試、降低孩童壓力,就能培養學生「追求新知的慾望」?


不,並不是。從親子天下的調查中很明顯地顯示。那,追求新知的慾望,從何而來?其實答案你我都很清楚,追求新知的慾望來自「想要解決問題」。其實每一天我們都會產生大大小小的問題:為什麼他突然不理我了?為什麼氣候這些日子來會如此異常?我要怎麼跑才能跟他跑得一樣快?這些問題我們都會很有興趣,也會很有動力想要去了解。但是當學校的教育是不斷的強調我們吸收「別人要我們學的東西」想「別人要我們想的問題」再累了一天解決完考卷上面白紙黑字的問題,我們還有力氣去思考自己想要問的問題嗎?其實,我們要培養的未來人才應該是「很會問問題的學生」而非只是一群「很會解決紙上的問題的學生」。這才是全民涵養素質提升與得到快樂的根本方式。 基本上多元入學的內涵應該是找到自己的方向。但十二年國教最為人詬病的地方就是「十二年國教的多元入學理念很好,但是你的制度怎麼會那麼奇怪?把基測改成看平常成績的免試入學、會考又如何?這樣子核心觀念和考基測的差異又是在哪裡呢?也跟你的多元入學理念對不上邊,因為大家都還是想往明星高中擠啊!

為何去讀技職體系的學生不是因為「強在技職能力」而是因為考不上普通高中呢?

也覺得教育部發言人對於建北生連署抗議十二年國教時的發言很不恰當,大意是:「明星高中不會有太大的改變,請放心!一個國家不能沒有菁英,我們還是會保留菁英體制的。」看到了這段發言真的暗自流了一身冷汗。教育部內的官員們,你真的知道你在做甚麼嗎?還是說連你們自己都不知道十二年國教的內涵呢?十二年國教的多元入學中指就是要讓各行各業不分軒輊,沒有高低之分,得能讓學生們去追求自己的興趣而不受「考試」影響,追求各行各業的菁英。 如同革命。我們現在所在將要面對的是最未知、黑暗的局面。要想要改變一個局勢、改變大家的觀念與信仰都需要很大很多的投資。雖然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雖然仍有很多疑惑需要釐清,但是這些都無法構成一個正當的理由來停止十二年國教的運行。就如同我最喜歡的唐代改朝換代前夕,也是死了很多很多人、人民所處動盪不安的局面也會惴惴不安。但是隨代末隋煬帝就是荒淫、奴役人民。制度如果是錯的,就需要有人去改變它。就算改變的過程中會失去很多人命、會流下很多的眼淚,你我也都同意這並不構成反對改朝換代的理由是吧!給政府支持、給政府希望。多發出關切的聲音,並相信我們再走上的是對的路。相信它、指教它,我們將找到一個至善的出路,並將教育深深的植入孩童們的心靈中。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