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專題】畢業後你想領幾K

畢業後你想領幾K                                                   南一中專題組
    近年來台灣就業環境惡化,人才出走,實質薪資倒退、又逢物價、房價飆漲,生活苦不堪言。然而企業家們同時又抱怨找不到人才、年輕人眼高手低。勞方與資方似乎找不到交集,而身為高中生的我們又該如何自處,以面對日趨惡劣的大環境?
在這期的諫燈裡,我們將從22k現象,探討整個大環境是如何對待勞工的培育,以及權益的保障。而資方,政府又應以怎樣的態度讓勞動力市場更順利的運作?
    先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在勞動力市場裡,勞方與資方,是供需曲線的兩端,而兩條線的交點就是勞工的薪水,也是雇主願意出的價錢,照裡說此交集是供需雙方同意下的平衡,當供需不平衡時,表示需求過剩或是供給過剩,只要透過市場機能的運作即可自行調節,因此如果年輕人對於低薪感到不滿,那麼這個價碼談不攏的問題理論上只要讓看不見的手自由運作,不需政府出手,就能有最大效益,何來勞資的爭議?以下將試著從台灣近年來的各種社會現象討論台灣整體環境下的勞資衝突與困境。
 
1.22K:

    22k現象源自於教育部為因應金融風暴,於民國97年推出的"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給每個短期的實習生每月薪資2.2萬元、為期1年、名額共3.4萬人。隨著官方補助結束,這批受惠者依然失去工作,失業率仍然居高不下,然而該方案卻造成企業主產生”22k就能雇用大專生”的觀念。加上景氣持續的低迷,22K便從原先政府祭出用來短期提升就業率、幫助職場新鮮人的方案,成為企業界間約定成俗的基本工資,用來向市場新鮮人談的行情價。即後來普遍大眾所認知的22K
    就如前面所提及,如果年輕人對於低薪感到不滿,那麼這個價碼談不攏的問題理論上只要讓看不見的手自由運作,不需政府出手,就能有最大效益,但當22k作為年輕人普遍的薪資,為什麼他難以撼動?如果它就是最終勞資雙方妥協的價格呢?
    也就是說,要問22K帶來什麼影響,必須從兩個問題開始-1.台灣勞工的薪資(22K)究竟有沒有被低估?2.22K為什麼是一個難以撼動的社會問題,而不是個人問題?
    對於薪資有無被低估這件事,一直以來企業界和社會上普遍存在著:「因為現在年輕人(大學畢業生或職場新鮮人)的素質普遍低落,所以領22K是應該的。」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也曾在演講提到:「台灣人起新低,最大原因在於不會講英文,22K的元兇就是蔡英文

這樣看來,似乎22K是直接在反映在個人能力上,與市場和社會無關?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現今台灣社會的大學生比率超過61%,在社會普遍將大學視為基本資歷的情況下,青年人必須要接受四年的大學教育、付出2550萬不等的學費獲得大學文憑。但如前面所說,大眾價值觀並不將大學畢業生視為專業人才,即使擁有大學資歷的就業新鮮人在社會上仍被視為一般的勞工,而雇主則用非專業人才、填補公司職缺的的條件來和就業新鮮人喊價,而在業界普遍如此認為、出價的趨勢下,大學生的專業優勢、四年數十萬的耗費便憑空蒸發,被當作一般勞工聘故,而這些消失的價值即是所謂被低估的薪資。

於是第二個問題也自然浮上檯面,所謂被低估的薪資22K並不單單只是個人資質不夠,如此簡單的問題,而是要拉到另一個更精確的命題-22K所反映的其實是台灣的整個市場結構和政府作為。

2.:
   
    事實上, 薪資,待遇並不是由資方單獨決定,而是”談判”出來的,換句話說勞工的權益終究得靠自己爭取,也就是成立工會,或是合法罷工。但當前台灣的環境並不利於勞方藉由工會或是合法罷工向資方談判,2012年暑假的華隆工會罷工與年底的關廠工人臥軌,代表的不只是個案要求政府向資方討回公道,它同時也代表全體勞工是否有足夠壓力向資方、向政府爭取自身權益。然而不只是政府,社會大眾似乎普遍採漠視,甚至是敵視的角度看待。
    談判所要爭取的權益很廣泛,不限於薪資的高低,還有勞健保,勞工環境品質,甚至是交易的安全。在上述幾起勞資爭議的案件裡,它的內涵就都屬於政府無法保障勞務的交易安全,才會導致資方捲款潛逃,惡意欠薪的狀況發生。
    乍聽之下似乎薪資的調整對於勞資雙方來說是一個零和賽局,勞方向資方爭取福利導致公司的利益受損。但如果看向目前國際級的大公司,不難發現勞資方協調薪資的過程其實有助於刺激公司的發展,勞工(工會)在向公司爭取更高報酬的同時,也帶給了公司「不進步就失去競爭力的」緊張感,促使公司升級;而擁有合理報酬薪資的員工,也願意付出最大值的勞動力,為公司和自己爭取更大的價值。好比說google或微軟等都願意營造不輸自家的工作環境和娛樂空間,給員工極大的福利措施。換言之,勞資方的談判是一種良性競爭,同時刺激兩方的成長。
    那怎樣的環境才利於勞工的談判?資訊的透明化相當重要,舉合理薪資為例,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應該以最符合行業差別,也最切合市場需求的”合理薪資”取代最低工資的措施,因為當薪資合理化後,不只能強化對員工素質的要求,也能提升企業的競爭力,但前提是員工非常了解當前市場的薪資水平目前薪資結構並不透明,勞方與資方對薪資資訊的取得相當不對等,就是因為勞方無法掌握自己的薪資,既然不明白自己的價值、也不明白他人的價值,便只能在他人對自己的估價之中尋找一個相對最好的選擇。另一方面,政府應努力進行實質薪資普查,並積極宣導薪資調查辦法,讓員工掌握自己的合理薪資,不僅可避免雇主惡意降低薪資、更有助於整體薪資水準的提升。主管機關也可以稽查各企業是否在內部的薪資制度或薪資手冊中,明確寫出內部升遷標準、獎金計算方法、薪資或獎金發放時間等,使企業的薪資管理更加規範。如此一來,薪資水準給太低的雇主,就會發生流動率高、請不到員工的狀況,也自然而然會面臨市場淘汰。


    再回過頭來,更重要的其實還是,當前的社會該以怎樣的態度看待勞工權益的爭取?直到現在還有人將佔領華爾街行動所揭示的「資本家在市場上的獨佔」視為一群失業年輕人的無理取鬧;看見華隆工會透過絕食,六步一跪等手段抗爭,或是關廠工人臥軌時,也認為「這些人很激進,很不理性」。正如這期專題一再強調,勞資關係並不對等,而勞工權益必須靠勞工自己爭取。


3.主義與壟斷的社會:

    這期專題並無意討論”資本主義”究竟是甚麼,不過讀者們可以試著從以自由市場與良性競爭為內涵的資本主義來審視現在的環境。

以下節錄自ETtoday論壇  蒼雨所著 「財團主導的社會

    「在自由市場裡,大公司倒了,經營的更好的小公司會長大,而新的公司會更有競爭力,也能給勞工更好的待遇,就像芬蘭對待NOKIA那樣。資本主義的本質是創造性破壞。更有效率,更高效能的企業應當取代這些無法符合市場需求的企業,但從新聞上就可以看見,大企業在賺錢的時候出來喊話,要求政府鬆綁政策,開放市場;等到虧損嚴重,又會要求政府注資,給他們融資貸款(如果是全然的自由市場,則政府不該給公司注資,應該放任公司倒閉。)自由市場的好處不止在於讓人們自由且自願的買賣,更在於背後所假設的完全競爭。「完全競爭」簡單來說是指這個產業沒有進入障礙,只要有技術,資金,就可以自由地加入這個市場。」

    現在大公司不只壟斷了產業,更壟斷了勞動力市場,讓勞工只能在資訊,權力架構都不對等的狀況下工作。在國外,如果公司或企業太大,造成壟斷,媒體會提出質疑,司法會介入,以反托拉斯法分拆公司,這才是資本家懼怕的;台灣雖然有類似反托拉斯法的公平交易法,但我們曾幾何時看過漲上去的牛奶,咖啡等商品,在原物料價格下跌後跟著下跌?
    越是探討勞資爭議到後來,就越能夠發現,大環境的惡化,往往不只在於工會理念的欠缺,更在於前些段落所提及,政府目前在市場裡的不作為,讓我們活在一個長期偏袒資本家的社會。(這裡指的是政府應確保自由市場的公平競爭與監督契約的履行,如下述)

       
      (以下節錄自蘋果日報文章 余建源、劉玉皙所著「處理勞資爭議才能救經濟」)
「舉華隆工會罷工案為例,當政府無法保障勞務的交易安全, 違約的雇主不會受到懲罰,有誠意履約的資方難以透過口頭保證取信於勞工,認真的勞工和有誠意的資方都會退出勞動市場,僅剩下打混的員工和隨時準備違約的資方,這便造成劣幣逐良幣的現象,也就是經濟學中所謂的「反向選擇(反淘汰)。我們常聽見許多企業家抱怨年輕人眼高手低,不願吃苦;同時年輕一代卻也抱怨資方吝於給付應有的薪資及福利,進而許多年輕人拚命考取公職,或是頂尖人才前往他國勞動市場,這些都代表台灣勞動市場「劣幣逐良幣」的現象,同時也與政府長期偏袒資方,無法保障勞工權益,或是各種鼓勵資方違約的宣傳(譬如宣揚年輕人於實習期間應該作白工)有相當大的關聯。」
4.我們該思考甚麼?該做什麼?

    常會看見長輩們,企業家抱怨年輕一代不夠努力、不肯吃苦、眼高手低,或是發表類似”低薪來自怠惰”的言論,將22k歸咎於個人問題;還有人說,凡事照著經濟學的供需曲線走就沒錯,政府不應介入勞資糾紛。事實上,我們可以發現,從22k到整個就業環境。它們牽扯了產業結構、台灣中小企業結構、台灣教育結構、工會與企業、政治與商業的糾葛更是複雜到一般民眾無法看清,這是社會議題,社會的困境難以靠個人的能力提升而有所突破。
    勞方與資方之所以會有爭議的癥結點更在於,雙方本來就是對立的階級,,而勞方與資方擁有的資訊,還有權力的架構從來就不對等,隨著時代的演進,原來的資本主義已經發展為以剝削為本質的新自由主義,也就是說,勞動力給予產品附加價值,在產業轉型後,其剩餘價值卻沒有被分配給勞工,反而大部分都成為資本家的企業才能。我們的政府更益發拉大貧富差距,不斷提高高等教育學費,對於勞工基本權益的保障也採取漠視的態度。在薪資、待遇被嚴重低估的狀況下,擁有能力(這中間還隱藏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的最頂尖人才當然會一批批出走國外,而無力出走的大部分人士(包含筆者),難道只能看著台灣一步步走向崩解?

    身為公民的一份子,我們應該先認知到產業結構出了問題,而台灣在國際上的位置,已經不能夠再回到靠著低薪代工出頭天的四小龍時代,勞方的勞動力應該要有相等價值的薪資對待,這句話不只是對企業家說,因為改變的契機正是在於不斷的審視,質問自己,「我們到底想要一個怎樣的社會?,並進而行動,爭取,督促牛步的政府,也許緩慢,但是一步一步,期許將體質惡化的台灣產業拉回正軌。




參考資料 
22K」的錯置──談Mr. Jamie「偽議題」/偉恩/個人文章
22K背後的結構性問題/彭明輝/薪火集
南部的老闆們,請不要逼走南部人/liuchengdar玫瑰花瓣的信箋 /個人文章
處理勞資爭議才能救經濟/余建源、劉玉皙所著/蘋果日報
財團主導的社會/蒼雨/ETtoday論壇
令人忿怒的22K方案/小明/個人文章

資料蒐集至8/20號修槁完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