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投稿】「核」各言爾志?

                 「核」各言爾志?                                :方鴃                                      
    「立法院9月中旬即將開議,新會期備受關注的重大法案,包括103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核四公投案及年金改革相關修法等四大議題,但每個法案各自有問題癥結點,藍綠雙方至今未能取得共識,預計新會期仍將持續立法攻防戰……」(聯合新聞網)
   
     201339反核大遊行,北中南東共22萬人次上街抗議,訴求「終結核四、核電歸零」,讓抗爭了30年的核四重新回到媒體版面,數月來的政黨公投攻防更不在話下。
   
     台灣目前的電力來源結構中仍有超過七成為非再生能源所發電產生,而更因為台灣天然不足之天然條件,目前仍有98%之能源來自進口之原料。比重偏重的進口能源在長遠面來說勢必對於台灣未來的能源供應有所重大影響,因此,發展自主、永續的電力供給體系應為當務之急。於此背景下,十大建設中的核一廠於焉誕生;爾後,政府又陸續興建了核二廠、核三廠,使得核能發電供給電量達到總體約五分之一。然而,反核的聲音一直存在,核電廠層出不窮的核安問題也讓這個「綠色能源」蒙上一層陰影。時至今日的核四廠,由於設計以及施工問題,更使得三月九日當日召集了多少民眾上街遊行,而核四公投爭議更是這幾個月來兩黨政治議題攻防的方向。相信龐大的新聞版面也促使更多人認知到核四興建的議題,甚至在議題傾向的光譜兩端做好了選擇。
   
     然而,對於核四興建,甚至是公投,台灣人真的準備好了嗎?
   
     就目前能源消耗的速度以及新興能源上不對等的發展速度看來,短期內的核能使用是必須的。然而,在談論核四公投之前,我不禁想問:核四真的有其必要性嗎?作對於台灣如此一個狹小的島嶼來說,核能危機的危險性似乎還比未來台灣缺電的危機還要來的迫切且亟需處理。先前曾有立委提出「台灣為全世界核能密度最高的國家」,雖然依照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核能學會的資料,台灣的核電廠密度低於鄰國如日本、南韓等,但是依照國情的不同以及對於核能的應變等變因來看,核能的安全性不該單純以核能電廠的密度來討論,正如同單純的GDP並不能直接反映出一國在世界的競爭力。
   
     目前對於核四的爭議一直環繞於核四公投之上。公投固然可以利用民意基礎,使得政策的正當性增加,進而讓政策推行更為順利。然而,目前台灣的全國性公投都因為投票率不足而遭到否決(投票率最高者為2004年全國性公民投票第一案「強化國防」,投票率為45.17%;地方性公投僅2012年連江縣博弈公民投票因《離島建設條例》而通過),而使得公民投票未能發揮其應有之效用。又,公民投票投票率過低也顯示一個問題:民眾多對於公投議題冷感,同時也有對於議題有扭曲的了解甚至是完全不了解的困境,在此情況下所做出的抉擇,雖然民意基礎成立,其抉擇的正當性卻有待商榷。因此,我不禁想問,我們在核四公投議題的面前,我們真的需要核四嗎?在台電提出模糊的「核安和環保更重要,避免地球持續發燒,讓我們一同支持安全的核能。」同時,核四真的是安全的嗎?
   

     引述劉黎兒的文章,台灣三座核電廠的燃料池儲存的燃料棒數量高達15459束,她形容是「超級爆滿,密度是世界第一」,顯示出目前台灣在核廢料處理的問題上尚未找到適切的解決方式。同時,從1988年正式拉開序幕的蘭嶼驅逐惡靈運動也邁入二十五個年頭,當初設計用來「暫時儲存」的蘭嶼核廢料儲存場,其目前儲存的十萬桶核廢料移至最終處置場的時間仍遙遙無期,原能會也只能「要求台電公司積極加速進行最終處置場之設置」。在最根本的核廢料問題解決前,我們真的有能力處理未來核四產生的核廢料問題?一個還沒有退路的核電廠有沒有必要?我相信,答案很明顯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