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雄女專題】課綱微調

談歷史課綱微調—— 究竟在爭什麼? 

撰:林于珊、林筠喬、陳妍捷、陳怡瑄、張又臻、歐螢嵐(依筆畫順序) 


教育是文明的進步,是國家的根本,是人類的進化的渴求。 

一個世紀前日本在台灣開辦了基礎教育,歷史中的意識成為了皇民化時代下的手段。二次世界大戰落幕後,中華民國成為了台灣的政府,高中歷史課綱一律由國立編譯館訂定,採行「一綱一本」制度,在『黨即是國』的威權體制下,那時的歷史沒有臺灣只有大中國,那時的意識沒有本土只有反共。6、70年代後本土意識抬頭,民主意識高漲,各界對於教科書質疑聲浪越來越多。 

在民選第一任總統後,主張「同心圓史觀」的杜正勝被任命為教育部顧問,而高中歷史課綱也在八八課綱(1999年)實施後,脫離國立編譯館時代走向『一綱多本』, 臺灣史在高中課程中則從中國史邊陲走向核心。第一次政黨輪替後,修訂了一次九五暫綱(2004年),出現了過度去中國化、臺獨的意識形態和政黨輪替便要課綱輪替的爭議。2006年歷史課綱再次修改,之後推行九八課綱(2009年)。第二次政黨輪替(2008年),本意沿用九八課綱,而執政黨在選舉前提出的政見在『教育制度』上說法不一,也引起了許多輿論與爭議。歷史繼續沿用九五暫綱,直至一零一課綱(2012年)實施。八八課綱後看來每個課綱都出現了關於意識形態的問題、程序正義的問題、以及政黨輪替便要課綱輪替的爭議。這次的一零三暫綱(2014年)不外乎也出現了這些核心的議論點。 

以下是關於一零三暫綱的事件時間軸。




姑且不論究竟課綱中微調了那些字句,較大的爭議點在於由課綱解釋出來的歷史、歷史課綱的中立性與否以及這樣的課綱將帶領我們往更加遼闊包容還是偏頗狹隘走去,而還有一點便是修改課綱的過程到底有沒有黑箱? 對此我們訪問了幾位站在教育前線的歷史老師,就「對課綱微調的看法」、「教學上的想法」、「程序上的問題」等方面切入。




【訪問一】採訪老師(匿名)

88課綱以來,每個課綱都有爭議 
T:就教學難易度而言,88課綱比較適當。相較於較死板的部編版課綱,88課綱較為革新,但論及客觀,再中立的課綱也無法說服本身有立場的人。

對於程序方面 
T:公聽會只具形式,並且參與微調的相關學者,都不是歷史學者。程序的合理性、合法性若不是按著既定規則走,很容易就會遭到質疑。至於若下次政黨輪替就又再改課綱,如此就是被政治掛帥的人所利用了。

對於教學方面 
T:95課綱以後都不好上(但並不是漸進式的越來越不好上),困難的點在於要迎合政治認同,而這樣的教學內容不是教學專業的產物而是政治專業的產物。在教學、學術上會保持中立,讓學生能自己去發揮,而同學也都自有立場,不至於會全然受課本上影響,畢竟環境的影響還是遠大於課本內容。 

對於課綱微調、用字方面 
T:第一線教師的感受與修課綱的人不同,對教師來說,一方面趕進度、一方面會就大觀念來講課,不會特別去強調課綱上的枝微末節,課本怎麼來怎麼上。但對修課綱的學者來說,可能考慮到課綱是課本基礎,課綱的任何用字都會引導並影響學生想法。

對於杜正勝的同心圓理論
T:理論上是合情合理,但沒有人規定非得從中心向外學出去,每個人感興趣的點並不同。而若要一切按理論來,就會變成了一種思想控制。




【訪問二】採訪蘇美月老師

關於程序方面的爭議 
師:那些委員都不是屬於歷史學領域,而且公聽會也在倉促的情形下舉辦,連歷史學科中心都不知道微調內容,所以程序上面引起很大的爭議。

關於微調的方向 
師:因為歷史本來就很難秉持意識型態,對於”政治正反意識型態”我覺得基本上不要太偏頗我都可以把它當成是一個資料來講(但不是一個定論),然後從這個資料裡引導學生去思考為什麼會有這種史觀,所以只要不是很偏頗或是錯誤百出我都可以接受。

關於政黨輪替與歷史課綱微調的影響 
師:一定有影響,若是民進黨執政後可能會再把台灣史觀調回來。學生普遍覺得沒有太大差異(例如鄭氏與明鄭都代表鄭成功。) 

師:明鄭包含一個明朝,認為說台灣是屬於明朝的領土,也就是中國的領土藩屬。而鄭氏時期就是把台灣當成一個獨立的地區。台灣在這個時代裡面都希望是用自己台灣人的觀點,而不是用中國歷史去看台灣歷史。所以爭議性是在於用一種比較傳統的史觀在解讀歷史。但畢竟現在的考試也是考資料的判讀而不是認同什麼史觀,因此學生才會覺得沒有太大差異。

關於課綱調整用字
(例如:日本統治→日本殖民統治;鄭氏時期→明鄭
時期;接收台灣→光復台灣等。) 
師:這涉及到歷史教學的目標是什麼,其實今天不是說用台灣史觀或者是中國史觀在教學,反而是可以用微調之後的標準當作一個歷史的素材來教育學生,因為教歷史並不是要每次政黨輪替後就給學生另一種史觀,而是要教學生思考這些史觀背後的原因及它的目的是什麼,而不是灌輸他們某一種觀點。所以對我來講,各種史觀我並不會那麼的在意,反而我會把它當成一個材料來上。

關於歷史解讀 
師:歷史本來就有不同的角度去解讀,但解釋的原則是要有證據且要客觀,不能太偏頗,因為其實歷史學很多是個人的政治意識形態,造成為了去達到某些人的政治意識形態而從這方面去解讀的例子也有。這個部分我可能就比較不能接受,因為不符合學術客觀。 

訪:這次顏思齊被加入了課綱中,但有說法是顏思齊是眾多海商的化身,或為被塑造出的神話人物。此種具有不確定性卻被加入課綱,請問看法? 

師:這個在學術上有顏思齊就是鄭芝龍啊之類很多種看法。但是因為在北港那邊有一個顏思齊的開臺紀念碑。學術上有很多不同的說法,那如果它放在課本當中,你可以把它當成是一家之言的資源,那你剛剛講說也有人認為他是一個不存在的人物,你也可以這樣講啊,所以他放進來我是覺得無所謂。
 
訪:就是教學變通就好? 

師:對啊,你也不能說他就不能放進來,因為也有學術上認為他是存在的。

關於回歸憲法說 
師:他們說課綱微調是回歸憲法,之前的台灣史觀跟憲法有點衝突,所以他們的立論是在回歸憲法。然而憲法仍把大陸當成一個地區,因與現實不合才導致現在的情形,這是關於
國家認同意識的問題。

此次課綱微調雖名微調,但台灣史修改比例卻高達61% 
師:就這個比例來看的話當然不是微調,再者,課綱微調會被批評的原因是因為整個微調的過程手段太粗糙,而負責微調的人,都不是屬於歷史學領域的,因此大家才會對它有比較多的質疑。

課綱微調與修憲的可能性
師:有可能,因為很多台灣教育政策都有政治因素。尤其是歷史這一科,受政治意識形態影響。他們不在乎課文內容的多寡是否會讓老師們教不完,但我在乎,我完全不在意改成哪種史觀,因為史觀方面我會把它當成是不同的觀點,讓學生認識為什麼會有這種觀點出現。


【結語】

我們也簡略詢問幾位將適用這次版本課綱的國三生,大多數人表示不了解甚至不知道有課綱微調這件事,很顯然未來的這群學生可能也不加思考的吸收這些內容。 

我們忠於史實,而歷史是人解釋出來的,有人認為這樣的課綱洗腦,但也有人認為事實上現代人取得歷史知識的途徑非常多,依課綱編出來的課本內容要完全影響一個人的史觀力量有限,我們訪問的老師們看法趨於中立大多也是基於課綱是個參考基準,上課內容的多元性不會因此受太大侷限。歷史記錄著人類發展與社會變遷,我們可以藉由歷史窺伺古今,因此歷史的正確性與否,影響後代子孫對過往事件的認知。不可否認,課綱編者想讓教材與時俱進,但我們也不能忽視課綱微調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高中老師教學上的困難,學生們對新名詞理解上的困擾。其帶來的利弊,除了教育方面的直接影響,部分外界學者也抱持著其可能含有政治因素的存疑。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對歷史課綱微調持贊成或反對的立場,但前提是我們必須對課綱微調有充分的了解,並清楚知道自己採取此立場的理由是甚麼。我們可以就前頁所述,依教學方面、程序方面、修改後的內容及用字方面等,做出你所認為最正確的判斷。 

(ps:我們訪問到的畢竟只是眾多老師中的兩位,並不代表所有老師的想法,但仍不失為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