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諫燈》第三期線上瀏覽版&PDF版載點【8/21更新】

睽違了2個月,諫燈第三期於今日出刊囉!!
本期內容包含:署輔、Free Hugs、旺中事件等 

由於現正處暑假期間,對於讀者而言較不便取得實體刊物
因此請先享用我們的線上版吧!◕‿◕ 

至於實體刊物我們將會置於以下幾個定點:
目前已放置:輔導室、圖書館、活動中心2樓
開學後陸續放置:活動中心1樓 軍訓2樓等

以下請點擊進行連結:線上瀏覽版 PDF版下載
以上連結經過測試,皆可正常運作。若連結損毀,請來信告知。

P.S
1.本次線上瀏覽版有附音樂,閱讀前請先將您的喇叭調整到適當的音量
2.PDF版載點尚未準備完畢,待完成後將補充公布(已於8/21補上)
3.封面真的很漂亮拉~

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

《諫燈》第二期線上版及載點整理

第二期諫燈在6月時正式出刊,最近我們放上了部落格方便大家瀏覽內容

如同封面所寫的,這次主要有兩大主題:同志議題和十二年國教

這裡簡單做一個文章連結的彙整:



    同志議題    


    十二年國教    







另外,在這裡我們為您整理出線上瀏覽版連結和下載收藏版,歡迎善加利用喔~

第二期正刊-線上瀏覽版

《諫燈》第二期精裝收藏版

本次下載版為rar壓縮檔,若您的電腦中未配備解壓縮軟體,請參考以下載點連結:
WinRAR 4.20 (32位元)中文版 或 WinRAR 4.20 (64位元)中文版

以上連結、檔案皆經過測試,可正常使用

若檔案有毀損或有其它對本刊的建議、問題

歡迎使用本部落格首頁右方的"問題與建議回報系統"

「諫燈」工作團隊 敬上

第二期開場白

諫燈-期許

文/馮于嘉

一開始,諫燈的網宣很正經的對我說要在雄中創一個新刊,當時我想:怎麼可能?結果網宣很認真和我促膝長談了幾小時,跟我解釋這個刊的願景和目的等等,當我回過神時,「諫燈」二字已經潦草地寫在桌子上,然後,這兩個字在一個月後躍上雄中新刊的封面。

起先,諫燈二字原本就該拆開來看,「諫」的本意無他,但絕不是如字面上的解釋──以下對上的勸諫這麼簡單,應該這麼說,那是用一種不卑不亢的態度,去闡注我們的建議和主張,這並不是用來反抗或攻擊任何人的工具,只是提供一片天地,讓有期許者發表看法,讓有心者說出心裡話。

這片努力經營的天地,這所有的聲音會逐漸凝聚成綿綿無盡的涓流,我們的角色也許就像是拿著燈火默默的協助他們流向光明所在,讓所有人看到、聽到、感受到,使我們不停往前的迎向更好的,願景成真。


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投稿】何謂菁英?

文/陳俊臣


關於十二年國教的討論很多,而我想提出一個問題:

何謂菁英?

許多所謂"明星學校"的師生認為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的主張等於殘害了菁英教育,但菁英的定義是什麼?

我認為菁英應該是在某一個自己擅長的領域上特別突出的人,並能用自己的能力幫助社會上其他人。也就是説,不管什麼領域什麼專長,都應該有能增加那個領域競爭力的菁英出現。
但回頭看看現在的情況,明星學校被視為社會菁英,媒體、社會大眾不斷對明星學校學生用高標準檢視,大家都説背著雄中、建中書包應該要怎樣怎樣,身為國家未來的砥柱應該作好榜樣而不該只會讀書....然而,菁英難道只侷限在會讀書的範疇嗎?那些在藝術、技職領域表現突出的難道不算菁英嗎?

引述一段教育部長所説的話:「未來臺灣一屆新生將只剩下十幾萬人,各方面優秀人才將比現在少很多,如果升學主義繼續當道,高中聯考繼續讓不會讀書的孩子出不了頭,整個教育體制仍然只用成績來評斷一個學生,將會讓很多人才流失掉。王建民是菁英,吳寶春也是菁英,這些人都不是靠考試出頭的,十二年國教就是要培養更多非讀書型的人才。」

這是十二年國教我認為最良善的立意之一,至於該怎麼規劃才能達到通盤性的照顧到各種學生,我想社會與政府的討論會漸漸得出好的結論,但我希望大家討論到菁英時別弄混了這些原本的價值觀。

【專題】鋕在必行-談性別平等教育


記得上篇文章中的那份問卷以及葉永鋕事件嗎?從葉永鋕事件後幾年裏,我們有了性別平等法的修改,而好一陣子前,是否把新編的性別教育課綱納入國中小學的教材中,也引起了不少方面的爭議,性別從教育做起,這次的文章就帶大家了解到性別教育。

回顧一下上次的文章,在葉永鋕事件中,我們提到了性別氣質以及性霸凌的問題,要特別指出是文內學校老師方面的看法,文章裡所說到的那位老師認為葉永鋕較為陰柔的性別氣質必需為自己的死亡付出一定的責任,也認為這樣「不符合」社會期待的個性應到輔導室接受心理輔導,而予以改正。我們不可否認葉永鋕所受到的傷害與他的氣質有著絕對的相關性,但是,這個責任絕不歸咎於這樣的個人特質,相反的,我們該檢討的是在我們教育體制下對於「性別教育」的份量之不足。

談到性別教育及性平法,不得不先提及下列兩組團體:

真愛聯盟(引述自http://tulv.tw/):
因反對新編性別教育課綱中不適合內容而成立之,以下為其網站部份內容
反對教育部在國小、國中性別平等教育中鼓勵性解放 
教育部即將於今年八月(100學年)在國民中小學原有的「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中,另外加入「認識同志」的議題,其目的在幫助國中小學生學習尊重、接納不同性別認同、性取向者。 97年教育部編印《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已發至各國中小作為教師教學手冊),98年又編製《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國小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與教材專書)、以及《性別好好教》(國中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與教材專書),這兩本專書將發放至國中小各校提供教師教學使用。 然而,檢視上述三本教材及手冊內容,卻不禁令廣大父母、教師怵目驚心。 其中多處內容已違背「消除性別歧視與偏見,尊重社會多元化現象」之性別平等教育課程目標, 進而可能混淆兒童性別認知,鼓勵青少年發生性行為,並引導其發展多元情慾(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甚至不確定),以及多元家庭(男男婚、女女婚、性愛分離伴侶等)。 請教育部說清楚、講明白,相關教材內容是否代表教育部的立場與價值觀?

真相聯盟(引述自http://tulvlie.tw/):
打著「反」真愛聯盟的旗幟,因而產生的團體,支持新編版性別教育
近日有個名為『真愛聯盟』的神秘團體,打著反對同志教育的旗幟,在網路、大街小巷、公司、校園…,廣拉群眾為其背書連署,其實這是個徹頭徹尾的騙局!目前已有上萬人受騙上當,且已成功造成您小孩未來要上的性別平等教育內容,必須通過該性別歧視宗教團體的審核修改後才能上路。 
看完以上從網路上剪截的資料(有興趣者可上網站查詢更多訊息),進入這次要討論的性平教育主題了。

什麼是愛?
為何尚未進入正題前,不得不稍微提一下的「真愛」及「真相」兩個團體呢?引述此兩團體的主要原因是為了表達性平教育的正反兩面看法,建議讀者若有興趣可以進入這兩個網站,一字一句的仔細看完,看完之後對此議題可能會有較多的看法,想一想,什麼是愛?

永鋕不忘 
葉永鋕的死亡在每個人的心中都劃下了一道長長的痕跡,細談一下葉永鋕的故事;葉永鋕是一個具有我們所謂「女性」氣質的「男性」,在畢恆達的書籍<性別就是空間>中也提到了葉永鋕所具的特質,而起初他的母親也曾經認為這是種病態,也曾帶他去看過醫生,但最後還是接納了他的特質。葉永鋕不敢一個人去上廁所,也曾經被同儕要求脫褲以「驗明正身」,葉永鋕溫柔體貼,對於細節總是特別細心,他標準的手勢是蓮花指,但也就因為他這樣的「女性特質」造成了他遭受霸凌的原因,而葉永鋕之死也讓我們發現到台灣性別教育不足的嚴重性,也進而影響了性平法的修正,明確的定義性霸凌的範圍,也使台灣的性平教育邁出了一個里程。

何謂多元性教育
在新課綱中,多元性教育課程並不僅僅談到了同志教育,它應該是多面向的講述多元性別(心理性別、生理性別)、多元文化(原住民、新住民)以及性別角色(女權、性別氣質差異)等多樣的主題,推動性別教育以達到校園及社會的性別空間更加寬廣,減少社會因傳統父權主義、異性戀霸權及種族歧視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教導對於各種性別及氣質所應予的尊重,也進而減少或預防校園暴力的發生率。為何每次提到新編教材時,總是特別針對同性戀的教材當作焦點?因為最具有爭議性。新課綱並非只是單純的「同志」教育,其內容中也包含了許多其他的觀念,如何讓新的教材能發揮到最好的效果,需要的不只是教師們,還有家長,更是你、我、整個社會的責任。

多元的真愛
我是支持性平教育的,我並不認為一個人的性向會因為我教他認識說世界上只有男生女生時就是異性戀,或是當我教他世界上還有同性戀雙性戀時,他的性向就會因此而變那個又變這個的。我們小時候學的性別教育大多都是提到男女兩性的差別…等,我本身算是比較「秀氣」的男生,小時候其實也常常被嘲笑娘娘腔之類的,每次都覺得很生氣,我認為性別多元的教育改革,不只可以讓我們認識到世界上不僅只有男愛女女愛男的,也可以有像田馥甄唱過的「他愛他,她愛她」,學校教育是現代小孩除了家庭與媒體之外,另一個重要的社會化管道,所以我認為讓小孩能在小學時就能夠接觸到多元性別的觀念,對社會整體的性別平等會有更大的進展。而對於真愛聯盟所謂課綱教材的不適合,我認為並非如此,真愛聯盟所提出「不適合」之內容,大多為教師手冊裡的東西, 在我的看法中,現在國中小教師中還有許多人對於性別的觀念,是比較「傳統保守」一點的,而手冊內容也只是給教師作為教學用的參考,甚至我大膽的認為,該先行學習的就是那些觀念較為保守的教師,學校教育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是老師及同儕,創造出一個平等的環境,才能學習到真正的平等。


永誌媽媽:「我希望他的死能救很多人,他的走才有意義。…我不希望有第二個媽媽像我那麼痛苦。」,希望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不會有人在因為性別霸凌而受到傷害,那會是你我的遺憾。



文章參考資料:
真愛聯盟(http://tulv.tw/);真相聯盟(http://tulvlie.tw/);
新聞大字報(http://twy.zhreader.com/2011/06/blog-post_3352.html);
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2522);
畢恆達:性別就是空間(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72739);田馥甄LOVE(http://www.youtube.com/watch?v=Ebqmk96YSGg&list=PL5856309A7EC96947&index=17&feature=plpp_video


【投稿】故事



文/望月
Whenever I see your face, the world disappear,
All in a single glance of, revealing,
You smile and I feel as though, I’ve known you for years,
How do I know to trust what I’m feeling.
I believe my heart, what else can I do,
When every part of every thought leads me straight to you,
I believe my heart, there’s no other choice,
For now whenever my heart speaks, I can only hear your voice.
──《Duncan James & Keedie‧I Believe My Heart》

那一個夏天,我誠實地面對了自己。知了是活不過夏天的,對嗎?

對我而言,喜歡一個人,就是為他付出自己所能做的全部,即使你知道,這會是個不斷向右的化學反應,生成物會不斷被抹去,你能做的,就是放進更多反應物,因為你知道,你不能沒有他。

第一次我意識到自己與別人的不同,是在國小,只是我不知道,那究竟是什麼樣的感覺,為甚麼別人在說男生愛女生的時候,我卻不覺得有什麼,但是我卻特別器重一位男同學,我和他分享心事,分享著小學生該有的童稚。只是畢業後,父母讓我就讀市區的學校;把我送進了完全陌生的水泥叢林之中。

就此,明日隔山岳。

好幾個晚上,我竟想著他到輾轉反側,我明白,也許我再也看不見他了,那時候,懵懂的自己,還不知道珍惜與付出的意義為何,只覺得好像著了魔……腦海裡漸漸開始抹去那段記憶,忘了我曾經珍視的那段友誼……。

第二次,是國中,另一段痛苦的回憶。某一次搭國中校車,我看見了他。

我會認識,完全是因為爸媽的緣故,也許是希望孩子上下學有個人陪吧,他的家人找上了我父親,表明了他的兒子和我同校,而且也搭校車,希望我們能夠認識一下。家父轉告了我有這麼一號人物,我才開始隱隱約約的憶起剛開始搭校車時,有一個同年級的人,只是素昧平生,從未交談。

於是,我去找他搭話了,談話裡,聽得出他是個很好相處的人,在加上幾次段考下來,遂開始有了課業上的互動。雖然他外表已沒有剛升國中的稚氣,但他心裡其實是個頑童。他的家裡不若我,經濟方面比我家好,管教雖開明,可是總有來自父母的龐大壓力(我可沒有!!),我對他的感覺漸漸的昇華,也許那就是所謂的喜歡吧!某天下午,恰巧那節是全校一起上生命教育,我們都被遇到一個問題:當你想吐露心事時,你會想找誰?

我猶記得那節下課。

是五月,午後的陽光很和煦,是我最愛的天候,那節下課,他來找我了。恰巧那個問題,我們不約而同地,寫下了對方的名字,於是,從那時候開始,我知道喜歡一個人是甚麼感覺了,在他身邊,風平浪靜,只要他一出現,似乎再亂的情緒也能煙消雲散,再悲傷不快的事,和他傾吐片刻,也許再深的創傷也會癒合。

可惜,我也看見了現實。

我的感情,總是在望著背影漸行漸遠之後,悄悄地收藏在心底,成為沒人知道的祕密,化為洋蔥般的層層記憶,等待著有人來挖掘,期待著有人會懂。也許就著麼藏在心裡,還能夠看著他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吧,我一直是這麼認為的。說出來,搞不好連朋友也當不成。就在那麼短短的幾天,我就這麼輕易的以為自己放上了一輩子的重量,妄想著自己能夠永遠陪著他吧。

只是太年輕,永遠這個詞似乎太沉重。

但是,永遠這個詞也永遠只會發生在這個年紀。

好朋友呀,就只是好朋友。


【專題】十二年國教

文/蘇建翰

前些日子十二年國教的議題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少的討論,有支持的亦有反對的言論,但是在針對這件事做出討論之前,你是只單純的從新聞上得到片段的資訊,倚賴不同立場來源的訊息去做出你的判斷,還是曾經廣泛的收集資料去比較呢?政府所釋出的訊息你有仔細去檢視過嗎?現在為你收集了在教育部說帖上,引起較多爭議的問答,引用政府的資訊,並不代表希望大家在看完之後有特定立場,而是希望大家能在看完之後,有更深入的了解,知道政府哪方面的立意是良好的,而哪方面又是有缺失的;了解政府在政策的執行與制定哪些是可行的,而又有哪些是不合宜的;不只是單純的支持或是反對,而是能夠更對教育的方向該往哪個方向走,有了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根據媒體的人云亦云:


 Q&A (以下取自教育部十二年國教網站:http://140.111.34.179/ )

 1各入學管道名額比率如何分配?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觀照「普及」、「精英」及「弱勢關懷」三大面向,透過免試入學及特色招生,提供所有國中畢業生就學之機會;藉由補救教學、學習扶助、就學安置等措施,積極扶助弱勢學生學習;另精英教育為國家人才培育之重點之一,依據學生性向、興趣及能力,提供最適性的教學環境,鼓勵學生邁向卓越,為教育最終目標。

 2採計多元學習表現,會不會變成鼓勵學生去補才藝?

教育部參酌現行多元入學方式,將多元學習表現列為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 參考項目之一,係希望鼓勵學生發展多元智能,讓每個學生發展自我優勢能力。 教育部會督導各區採計多元學習表現時,皆須訂定期操作定義及相關規範,例如:對幹部種類宜有規範,定義、服務時間證明及考核,訂出各種幹部的加分標準或只採計當幹部的次數;採計競賽表現時,對於主辦單位性質、層級、比賽性質、範圍應訂定加分標準;有關公共服務時數認定標準,應訂有服務機構、項目、性質、時間的一致性規範,再行採用。此外,如另採記嘉獎表現時,應避免同一項目重複採計加分,單一表現的採計分數與比重亦不宜過高。 教育部會持續加強宣導,讓家長可依每個孩子的特性,給予適當的學習,培養其專長,而非過度學習。


 3免試入學超額怎麼比?

  一. 為貫徹國民教育法規定,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修業期滿,成績及格,由學校發給畢業證書。爰訂定學生畢(結)業資格為參考項目,且本相僅要求畢業生畢業時能達到應有標準,以維持義務教育階段應有品質,避免學生因免試入學而放棄正常學習。本項採門檻制,而非比較學生在校學習成績高低。

  二. 為鼓勵學生五育均衡發展,免試入學除得以國中學生在校健康與體育、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領域的學習領域評量成績及格與否做為比序項目外,其它在校學習領域評量成績均不得採計。

  三. 為確保學生學習品質及兼顧國中教學正常,爰將國中教育會考列為參考項目,且所佔比重不得超過三分之一;若採加權計分,亦不得超過總面積三分之一。

  四. 當報名人數超過招生名額時,依各區所訂之免試入學超額比序積分表,進行比序,決定錄取名單。免試入學超額比序後,仍同分超額時,非不得已可採用電腦隨機抽籤方式辦理,且各區會訂定規範,俾使辦理過程公開公平及公正。



【投稿】十二年國教捨本逐末


文/曾亮維

十二年國教的爭議已經持續了一段時日,各方意見盡出,似乎也興起了部分學生族群與教育學者、團體的爭論。

雖然明星國中佔了部份教育資源是事實,也因此十二年國教在社會觀點中成了消滅明星高中的第一步,但大家似乎模糊了焦點,回歸到本質,十二年國教想要達到的是什麼?是想要降低學生的壓力嗎?這個部份早已在社論中被許多人細述過,除了讓國中生從國一就要開始兢兢業業外,還要花更多時間在每一個學科或活動上,不但少了自己休閒娛樂的時間,更讓每位學生要以功利主義的觀點跟任課老師爭取分數而沒有真正學到東西。

而我想要談論的是,與以前的國民教育很不同,從日治時期興辦的基礎六年教育,到民國的九年國教,為了達成的目標都是提高國民素質,及識字率、基礎知識等等,且沒有其入學的限制,僅單單以學區畫分。反觀以十二年國教為名的制度,不但早已脫離了基礎教育的範疇,在內容上也僅僅只改變了入學參考的限制,從原本的基測變成了無所不需具備的免試入學,意義何在?且目前臺灣大部分的學生國中畢業後也選擇繼續升學,這樣一來,有達到國民教育的目的嗎?而且若照這樣延伸下去,難不成以後要十六年國教嗎?現在因教改而出現太多太多素質參差不齊的大學,到最後許多大學生空有文憑,什麼都不會,也沒有朝自己的興趣發展。很多原本可能在其他各種職業類科發光發熱的人才,就這樣被埋沒了。

如果十二年國教徹底實行,我憂心這種情況延伸到高中。抑或可能有人說,臺灣之所以沒有辦法培育出運動及專職人才,就是因為沒有十二年國教制度,若以這樣的觀點來看。那我認為,更不應該有十二年國教。臺灣之所以會如此,根源於古代「唯有讀書高」的刻板印象,大部分有「名校情結」的家長都想讓孩子進明星高中,在這樣的基礎上,制度再怎麼改,都是一樣的結果,十二年國教更變本加厲,不但名校不會消失,到時更可能連「體育補習班」都出現了。

家長們與社會大眾的想法,才是這一切的罪魁禍首!要打倒的不是現在的明星高中,而是應該加強技職教育,從改變大家的觀念與想法開始。十二年國教立意良好,但似乎是搞錯方向了,真正應該做的,除了應該在基礎教育後,早點做到教育的分流,讓每類教育的人才,都能適得其所外,要從扭轉家長們的想法開始。而所謂菁英教育,也僅僅只是眾多教育中的一環,不該因為社會大眾的眼光,成了吞噬教育資源的怪獸。綜合以上,十二年國教的實行將只是制度上的無謂更動,不會真正解決問題,甚至可能擴大,支持或推動十二年國教的人應該好好回頭省思。

【投稿】論十二年國教


文/丰子

前幾天在報紙上看到建中的一個班級中,所有學生連署要反對十二年國教。理由大意是老師的觀念、家長的想法都還沒準備好,為何要廢掉如此公平的考試?而且沒有經過篩選進來的學生的素質不如我們,連26個字母都不會拼的學生要怎麼跟我們這些中高級都考過的學生一起上課?然後建中的校長站出來支持這些學生,說他們是大家的好榜樣!值得我們學習。 前幾個禮拜,也是在同一份報紙上面閱讀到另一名建中高三的學生寫得對於繁星升學的看法,大意是說繁星升學只會讓大學的素質降低,考試是一個如此公平的制度,繁星升學是在剝奪我們這些努力用功念書的好學生的機會,簡直就是一種侵權行為。 有趣的是,為何建中的學生都那麼喜愛考試?

先表明立場好了,我反對基測,也就是我反對基測。 你會反駁:如果考試不是最好?為何中國幾千年來都在考試的制度中徘徊?這麼長的時間經過雕琢洗鍊都歷久不衰,永遠流行,難道不是一個證明,證明他是一個相當經得起考驗的制度? 沒錯,中國的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象徵一個新的紀元:政府不再以門第身分、分封的方式選用人才,而是以每個人的能力來評斷一個人。這制度對中國的社會和文化產生了劇烈的影響。鄰近中國的一些新興國家如日本、越南、朝鮮也引進這種制度作為選官用才的方式。但是,如果你用心觀察,制定這些制度的人是不是都是讀書人? 結果:讀書人為讀書人制定制度產生下一代讀書人。好饒舌的一句話中有三個讀書人。

環境決定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上的能力多寡、價值和社經地位。而長久以來人類為了讓自己在地球這片荒野上能站在制高點,我們發現了火、發明了刀弓武器,建立了社區國家、發展醫療體系,把自己送出地球甚至改變了生態中的遊戲規則。 設法讓自己能握有更多的改變力量、制定遊戲規則的權利。 既得利益者會希望能讓自己的優勢與利益持續存在,一如清朝末年就算是改革的呼聲大振,連光緒皇帝都想改革而發動了戊戌變法,想做出深入經濟、教育、軍事、政治、官僚制度等多個層面的改革,希望中國能走上君主立憲的道路。但是因此制度威脅到了朝廷中的既得利益者(掌權者),也就是以慈禧太后為主的守舊派的權力,所以在袁世凱等受握兵符的人的支持下,戊戌變法為期103天就宣告結束。你我都知道這場改革是對的是富國強兵之必要的,但是為什麼會遭受到反對?我想,因為既得利益者比較會傾向於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思考。就算他們的出發點是為了全民的福祉,還是會淪於片面的從自己經驗談的極端。

你說:你舉的例子我能明白,但是此時非彼時。其實就算是在基測的制度之下,還是有很多多元入學的管道能走啊!你怎麼能把大家盲目追求考試升學的這件事情怪罪到制度上面呢?那些不會讀書的人還是有別條路可以走啊!選擇讀書是他們自由的選擇! 我會說:才怪,這才不是他們自己的選擇,這是制度幫他們做的選擇!制度會改變一個人的思考方式。這一陣子我跟很多人談論到了這一個問題時,大部分的人都是站在反對立場,覺得自己的自由選擇才不會受到制度影響。 但是,讓我再舉一個例子:有多少的孩子們是自願去補習班補習的? 看一看台灣補習班的數目目前是有18977間,再扣掉一些技藝類的比較像是父母希望孩子能多學一點的如舞蹈、畫畫等仍有15797間。 若是一間補習班就單科來計算,每間收100個學生就好,就有一百六十多萬多名孩童在補習,佔國中國小總人數的八九成。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在補習?我想關於理由有兩個,一、大家都在補,怕跟不上別人的進度,輸在起跑點。 二、學習成就偏低,加強學習。 三、已經成了習慣。 總而言之。我們會做的選擇,真的不是來自我們的制度嗎?

你反駁:但是我們很努力!我們為了要考上建中付出了很多心血,花了很多的時間。為什麼我們不能進入建中,享有我們努力爭取的受教權?沒有錯,努力值得獎勵。但是你真的敢說你比別人努力了嗎?設想一個情況,如果你的父母都沒有受過較高等的教育,你在學校的功課回家以後沒有人可以問、也沒有人提供你錢補習。時常回家時爸媽都還在外面酗酒,沒有人催促你好好讀書。你在這樣的條件之下,你考得上建中嗎?我們真的能說自己現在擁有的全都是用自己努力賺來的嗎?很喜歡《正義》一書中舉的例子:喬丹小時候雖然天生條件不足卻仍堅持夢想、努力練球,練得一身好球技,之後身材又長高如虎添翼。幫助球隊拿下連續好幾年的總冠軍。但,如果公牛隊有另外一個比喬丹練球還努力還勤勞,你會因為他的努力與勤勞而支付他比喬丹更多的薪水嗎?朋友們,這本來就是不公平的。 但改成十二年國教又如何?又能夠比現況更好嗎?

那這就要討論到十二年國教與基測核心觀念的差異了。 我們都知道教育現行最主要的目的已經從要求學生學習知識轉變為培養孩子的創意、團隊力、獨立思考、追求知識的動力……等。但是社會上(尤其是政府內部)卻一直瀰漫著一股錯誤的觀念:只要減少考試、減少學生的壓力就能夠讓孩子擁有這些。近來親子天下為現在國三生所做的調查顯示:「有六成的學生回家以後不會想要主動學習新知,如讀課外書或鑽研自己興趣嗜好。大部分的學生的學習緊緊被考試所驅動,如果沒有考試,國中生會主動閱讀課內相關書籍比例低於三成。」而十二年國教主打的就是減少考試、降低孩童壓力。但是減少考試、降低孩童壓力,就能培養學生「追求新知的慾望」?


不,並不是。從親子天下的調查中很明顯地顯示。那,追求新知的慾望,從何而來?其實答案你我都很清楚,追求新知的慾望來自「想要解決問題」。其實每一天我們都會產生大大小小的問題:為什麼他突然不理我了?為什麼氣候這些日子來會如此異常?我要怎麼跑才能跟他跑得一樣快?這些問題我們都會很有興趣,也會很有動力想要去了解。但是當學校的教育是不斷的強調我們吸收「別人要我們學的東西」想「別人要我們想的問題」再累了一天解決完考卷上面白紙黑字的問題,我們還有力氣去思考自己想要問的問題嗎?其實,我們要培養的未來人才應該是「很會問問題的學生」而非只是一群「很會解決紙上的問題的學生」。這才是全民涵養素質提升與得到快樂的根本方式。 基本上多元入學的內涵應該是找到自己的方向。但十二年國教最為人詬病的地方就是「十二年國教的多元入學理念很好,但是你的制度怎麼會那麼奇怪?把基測改成看平常成績的免試入學、會考又如何?這樣子核心觀念和考基測的差異又是在哪裡呢?也跟你的多元入學理念對不上邊,因為大家都還是想往明星高中擠啊!

為何去讀技職體系的學生不是因為「強在技職能力」而是因為考不上普通高中呢?

也覺得教育部發言人對於建北生連署抗議十二年國教時的發言很不恰當,大意是:「明星高中不會有太大的改變,請放心!一個國家不能沒有菁英,我們還是會保留菁英體制的。」看到了這段發言真的暗自流了一身冷汗。教育部內的官員們,你真的知道你在做甚麼嗎?還是說連你們自己都不知道十二年國教的內涵呢?十二年國教的多元入學中指就是要讓各行各業不分軒輊,沒有高低之分,得能讓學生們去追求自己的興趣而不受「考試」影響,追求各行各業的菁英。 如同革命。我們現在所在將要面對的是最未知、黑暗的局面。要想要改變一個局勢、改變大家的觀念與信仰都需要很大很多的投資。雖然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雖然仍有很多疑惑需要釐清,但是這些都無法構成一個正當的理由來停止十二年國教的運行。就如同我最喜歡的唐代改朝換代前夕,也是死了很多很多人、人民所處動盪不安的局面也會惴惴不安。但是隨代末隋煬帝就是荒淫、奴役人民。制度如果是錯的,就需要有人去改變它。就算改變的過程中會失去很多人命、會流下很多的眼淚,你我也都同意這並不構成反對改朝換代的理由是吧!給政府支持、給政府希望。多發出關切的聲音,並相信我們再走上的是對的路。相信它、指教它,我們將找到一個至善的出路,並將教育深深的植入孩童們的心靈中。共勉之。


2012年8月12日 星期日

【投稿】十二年教不教?


文/王泓智

近來,關於教育部的十二年國教,各派人馬吵得沸沸揚揚,支持的人不在話下,反對的人更是大有人在!支持者認為可以減少國中生的升學壓力,反對者認為會流失菁英人才。尤其,建中、北一女的學生更是請假去抗議,他們認為,十二年國教一旦實施,台灣的菁英教育不再,會直接影響境爭力;那麼,十二年國教到底對不對?
十二年國教,它的出發點是好的。它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各盡其才,不用被升學壓力限制發展,尤其是那些不擅長唸書的學生,對他們來說考試這種升學制度根本是浪費他們的光陰,他們志不在此;但十二年國教實施後他們可以往別的方向發揮他們的才能,為社會盡一分力氣。

然而想法對了,方法卻錯了。

依現在的狀況來說實施十二年國教只會讓更多學生更努力擠進高中,不論明星高中與否,並不會讓那些不擅長唸書的學生轉網技職學校發展(父母的要求使然),如此一來便失去了十二年國教原本的美意。台灣的教育太注重學術性研究,不注重技術的傳授,從我們的高中高職就看得出來,我們拚命進高中、升大學,而不注重高職的發展,使得我們「做」的能力大大不如人。

要完全改善這個問題,我主張應該要減少較不佳的高中,並且增加高職或提升高職水平,如此一來才會有人願意讀高職學習技術;但前幾名的高中還是必要的,我們還是需要菁英教育,否則我們會變成只會做事而不知道為什麼的機器人,我們仍需要研發、創新,更需要領導人才。當然,提出這樣的方法必定會有極大的反彈,就算真的實施這個方法,一定還有很長一段時間的過渡期,其間學生會更積極的擠進名校,也會造成學生更大的壓力;但那些沒擠進的在學會一技之長後,能靠一技之長生活,屆時他們便不會再強迫自己的孩子非明星高中不可。這期間一定有許多的反對聲浪,但是為了長久的考慮,這是必要的改變。

十二年國教招致許多的討論、批評,但至少我們想法對了、出發點對了,只要再改進做法,台灣的教育就能不一樣;因為中國的科舉影響太深遠了,導致我們一提出有危及考試升學的方法時往往被強烈抵制,但科舉不一定是最好的,我們也可以嘗試新方法讓我們的教育更好。